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陳樹屏陳賡張賢亮和一個村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一個村子,走出了一個名重一時的晚清官員,隨後又成為渡江戰役指揮部,傳統文化與紅文化聚集一起。而其後人中,還有張賢亮這樣的作家,這樣的村莊絕對是讓人嚮往的。

張賢亮怎說他是安徽人?

張賢亮是當代中國文學史繞不過去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男人一半是女人》是一部主題深刻,獨具藝術個的作品。他創辦鎮北堡西部影視城,先後拍攝了《牧馬人》、《紅高粱》、《喬家大院》等上百部影視劇。

2000年,文壇受人敬重的魯彥周邀請當代文壇大家參加筆會。張賢亮到了,一開口就說他是安徽人。原來他老家在盱眙,1958年才從安徽劃到江蘇,母親是安徽望江人氏。

張賢亮的母親陳勤宜可不是一般的尋常女子。她的父親陳樹屏少時聰,10歲能文,28歲(1891年)中舉,29歲登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受李鴻章聘任為學府主講。1894年起,任廣西融縣、湖北羅田縣令、蘄州知州、武昌知府等職。

陳樹屏老家在望江縣涼泉鄉一個叫陳氏衝的村子,村中有個保存尚好的陳氏宗祠,這個祠堂有兩大特,一是其內陳設彰顯了陳樹屏的一生功勳,二是渡江戰役時,它是陳賡大將的指揮部。

幾經修建的陳氏宗祠雖然我自己也是望江人,但尋訪陳氏宗祠的願望一直沒有實現,生活總是忙碌的。

今年節走親戚,特意去陳氏衝。這是當地名山太陽山圍繞的一個村莊,故以“衝”為名。一條鄉村水泥路從村旁繞過,路的北側是偌大的水庫,石砌的臺階層層延伸水下,路的南側是村莊,房子一排排的。這一切,讓人到這個村落的傳統秩序傳承很好,古風猶存。

村子有幾百戶人家,2000多人口。我在村民陳潛進的帶領下,來到了陳氏宗祠前,一排清代風格的房子展現在眼前,門額上的“陳氏宗祠”四個灰白行楷體字保存完好。

祠堂門前是一口幾畝地的大池塘,眺望遠處是一片開闊的農田。門前一對雄獅,氣宇軒昂,這是後來增置的,旁邊一對更為高大的石獅是古代的,可惜文革時期被毀殘缺了。

祠堂前後共三進,磚木結構。踏進大門,正中是大堂,左右都是廂房。大堂中間懸掛著欽點陳樹屏為翰林院庶吉士內容的大匾。兩邊掛著幾副對聯,內容都與陳樹屏有關。

宗祠始建於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陳樹屏出生於1862年,還沒考上進士。因此,宗祠最早是族人共同建造的。1907年,祠堂重修時,陳樹屏官聲斐然,宗祠裡有其對聯:“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後學,誦其詩讀其書發天下之士尚論古人。”1946年,在華陽救生局任職的陳樹屏的兒子陳知白捐資倡修宗祠,並題對聯:“樑棟重新一木高掌成寢廟,規模仍舊萬年鞏固紹箕裘。”大興教育的陳樹屏陳樹屏官聲頗佳,在明清兩代幾十位下至知縣上至督府的望江籍官吏中,陳樹屏排在第一。他任職羅田縣時政令嚴明,辦了許多好事,人稱“陳青天”黃梅戲有個傳統劇目《羅裙記》,就是稱頌他的事蹟。此外,安慶一帶還有陳樹屏審假皇帝的故事。

1903年10月,陳樹屏考察本半年後回國,後調任蘄州知州,在蘄州他最大的政績是辦學堂。一年之內創辦師範學堂、實業學堂、高等小學堂各1所、模範初等小學堂5所、高等女子小學堂3所、初等小學堂60所。

正因為陳樹屏的教育貢獻,湖廣總督張之次年把他調入幕府從事學政。離任時,蘄州人自發籌資在麒麟山上建一個亭子紀念,取名“望江亭”今天的蘄縣是全國著名的“教授縣”這與陳樹屏當初大興教育是分不開的。

陳樹屏寫得一手好字,在安慶狀元府門前的碑林中,陳列著不少近代安慶籍名士碑刻墨跡,其中有一塊碑刻落款為“望江介庵”介庵就是陳樹屏的號。

辛亥革命後,陳樹屏寓居上海,袁世凱多次委以官職,他都拒絕。1917年夏,因與黎元洪關係甚好,一度出任黎元洪總統府顧問,見時局非,一個月就離開了。晚年在上海致力興辦慈善事業。

1923年冬天,陳樹屏卒於上海寓所。後人按照他本人的遺願,將其葬於故里太陽山脈。村民陳玉濤告訴我,墓地遭到兩次盜墓,最後一次,墓室徹底打開了,盜墓賊將裡面東西盜出,朝服、朝靴丟在墓旁,澤如新。

陳家女婿張國珍張家與陳家怎樣聯姻,暫不得考。可能緣於陳樹屏與擔任清朝武功將軍、長江水師管帶的張賢亮的曾祖是同朝官員。張賢亮爺爺張銘在安徽法政學堂畢業後又遠渡重洋獲得法學碩士學位,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回國後曾擔任天長縣長,天長圖書館上面鐫刻篆書“圖書館”三字,系張銘手書。

張銘長子張國珍是張賢亮父親,曾經學習於哈佛大學商學院。抗的烽火瀰漫中國,他毅然回國參戰,擔任過張學良的英文秘書。西安事變後,他棄政從商,往的都是戴笠等黨政要員。張國珍長得帥,衣著得體入時,每天是一副紳士派頭。同時,他興趣廣泛,唱京劇、作油畫。他的子陳勤宜長得漂亮,自幼在文化家庭長大,詩書薰陶,知書達理。

上海解放前夕,張國珍被捕入獄,1954年死於北京監獄中。1955年7月,生活沒有著落的張賢亮和母親、妹妹被髮配到寧夏賀蘭縣墾荒。特殊歷史時期中,陳勤宜含恨去世,彌留之際沒有一個親人在身邊。

陳賡來此指揮渡江戰役1949年渡江戰役前夕,一位姓陳的湖南湘鄉人來到太陽山下,並恰恰住進陳樹屏出生、成長的村子。此人便是著名大將陳賡。

《陳賡記》有記載:“4月2016時後,乘車到涼泉鋪東北之陳氏衝(陳氏祠堂)宿營。一連串的工作,深夜始息。”陳氏宗祠即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的一個重要前沿指揮部,陳賡司令員在這裡召開軍事會議,傳達作戰部署,佈置突破長江天塹事宜。

祠堂東廂是當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司令部電話室,西廂為二野四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賡的辦公室,如今還保留著他當年休息的木、用的馬燈、蓑衣、草鞋和雨傘。正因陳賡的小住,陳氏宗祠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已經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