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我與三河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我第一次去三河是2001年,那時我擔任一個學校的文學社指導,光明媚,帶學生去三河採風。校長章明先生是一個非常具有人文思想的領導,開明、辦學有思想,當時就派了一輛大車子,載著幾十個風華正茂的學子前往古鎮。採風回來後,還聯繫當時的鎮長衛先毓先生,組織小記者看三河座談。回想起來真是情歲月,他們中許多人進入了著名的高等學府深造,比如讀清華大學的吳先康、讀中國政法大學的王婉琳、讀海南大學的吳瀟。

第一次知道《小辭店》的故事發生在三河是聽王冠亞老師介紹的。《小辭店》原為廬劇劇目,講述的是湖北浠水青年商人蔡鳴鳳與三河一個年輕店姐相愛的故事,幾百句傾訴心曲的臺詞讓人肝腸寸斷。後來,黃梅戲移植這個劇目,一下子唱響了。冠亞老師的子嚴鳳英的名字就來自劇中人物柳鳳英。1954年黃梅戲在上海參加戲劇匯演,匯演後田漢要聽嚴鳳英的戲,聽的就是《小辭店》,他震撼了,大力讚賞這不見經傳卻帶著泥土芳香的山野小戲。

冠亞老師對《小辭店》是有情的,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子唱。五十年代,他又改編《小辭店》向建國獻禮,當時,政治空氣嚴肅,省委第一書記曾希聖居然同意了。後來,他又把它改成黃梅戲電視劇,由韓再芬和他的“乾兒子”韓軍主演,我是隔段時間不聽心理就茫然。

我與冠亞老師是忘年,也愛上了三河及其的文化。前段時間去三河鎮,聽鎮辦公室嶽瑾女士介紹三河鎮在新建小辭店景點,我讓冠亞老師題詞,他一口氣寫了七八張,我選兩幅給了嶽女士。我想沒有誰更適合為小辭店題詞的,子唱響了它,他自己改美了它。安慶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傳最廣是他雅俗共賞的《小詞店》三河因三水貫其間而得名。歷來以其古老、秀麗、繁華而聞名遐邇,是鑲嵌在巢湖岸邊的一顆明珠。歷史上既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商賈雲集之地。有“小上海”之稱。幾天前的一個飯局上,聽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飛老師介紹,他策劃開發三河的理念核心就是體現水,體現三條河。

三河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燦爛。太平軍將領陳玉成、李秀成在三河一戰擊敗清軍取得了近代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今天的大捷門、英王府、古城牆、古炮臺等遺蹟訴說著那烽煙歲月。李鴻章家族糧倉、張樹聲房產、楊振寧客居地等都讓這裡顯得文化底蘊深厚。

青石板上的古街巷、古民居的飛簷翹角、依堤傍水的古茶樓、紅極一時的古廟臺,繚繞著昔的繁華煙雲。品三河小吃,聽嫋嫋鄉音,輕搖舟擼,只覺得走進了歷史的深處,走進了古老的畫卷。

最近,我經常來三河。不為別的,只因為腦中淌著三河諸多人和事,他們已經佔據了我的生活。我想把他們刻畫出來,完成一部有關三河的傳奇。然而,我現在是以寫作生活,動筆前還得考慮這作品的市場。一個鎮的故事,能走多遠呢?

但願自己與三河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