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心靈流淌出山水清音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古徽州重鎮的歙縣,是一個讓人無限崇仰的。那裡山水靈秀,孕育了無數大家名。至明末清初,新安畫派崛起,歙縣則走出了弘仁、虛谷、黃賓虹等畫壇巨擘。

黃賓虹後,誰來繼承徽州山水正脈,誰來扛起徽州山水畫大旗?許多人在尋問,在關注。洪大亮帶著他的山水畫走進了大家的視野,帶給我們的是一陣震撼,一份動,一種久違的覺。

洪大亮的山水畫筆簡意濃,追古出新,呈現出清潤、散朗的美學風貌。自2007年以來,他先後應邀在淄博、寧波、青島、江門、南京、宜興、徐州、蘇州等地成功展覽。但遲遲沒來家鄉展出,這是因為他內心深處敬畏養育他的土地,敬畏家鄉的文化。終於在2012年歲末,因朋友的邀請與勸說,他攜帶近兩年創作的百餘幅山水畫向家鄉人民彙報。

在他下榻的酒店,我們聊起他的藝術歷程與追求,聊起做人與作畫。深夜回家,我還在細細品味他的山水畫集,直至東方泛白。遠山、近水、院落、林舍、曲徑、樹叢,好像見過,但說不清在哪,宛若夢裡曾識。畫面上淌的氣息,高古、和諧、純淨,似從遠古而來,帶著詩意與靈,但又不是純粹意義上的自然。實際上,是大亮先生心靈的歌詠。

洪大亮1966年出生在歙縣南鄉一個貧困家庭。文化底蘊深厚的歙縣與其他地方不一樣的是,貧困家庭也能找到筆墨。三四歲的大亮開始握筆塗鴉,到五、六歲時,村子裡徽派建築的白牆都被他畫滿了,畫山、畫水、畫花、畫鳥,為此常常遭人狀告捱了父親的打。上小學後的大亮有了練習本,便開始憑覺臨摹,臨的最多是當時能見到的印刷國畫作品。十三四歲第一次進縣城,看到了名家大作,一個做大畫家的信念悄然在心頭萌發,落地、生。後來勤工儉學先後去了武漢南京等地求學拜師訪友,南京期間有幸認識徐培晨先生,在藝術與生活方面都深受其益,由花鳥逐漸轉攻山水。新世紀以後,北上進入榮寶齋畫院研修,成績斐然,並有幸留院工作。

當代畫壇,受商品經濟大的影響,一方面出現繁華、熱鬧景象;另一方面,大多數畫家的作品媚俗隨,帶著煙火味與金錢氣息,缺少藉心靈的因子。重複別人與自己,生搬硬套所謂創新的較多,能夠正本清源的委實可貴,大亮先生則是其中一位,他堅持為藝術而創作為心靈而創作。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出了濃郁的文脈情節與家鄉情節。文脈傳承上,書法方面從小受鄉賢指教,由碑入帖,進法二王,頗具功力;繪畫上,初習新安畫派,以漸江為最。再從吳門四家到金陵畫派,取龔賢之清逸、疏雅。隨後,上溯兩宋。在汲取傳統文人畫大家滋養的基礎上,師造化,法心源,重用筆,輔以用墨,形成了他獨特的筆墨語言,營造著樸素自然、清韻蕭遠的山水意境。另一方面,對家鄉的眷戀是他揮之不去的情節,他以赤子情懷去表達徽州山水神韻。無論是小幅寫生,還是大幅創作,母體都是家鄉山水。正因為帶著一個文化人的家鄉情去創作,筆情墨趣,直抒臆,一畫一境、畫畫不同、境境有異,潺潺水,綿綿詩情,在清雅、疏散中透著生命律動,洋溢著真情實,這是他的作品動人心扉之所在。

“山水本無言,吾用語而代之。”藝術的創造是藝術家所體驗情的傳達,是其心靈的寫照。薛永年先生評曰:“大亮之皖南鄉情山水,或曰新徽派山水,接續傳統神,探討風格新變,已漸漸自成一家,個強而不乏當代氣息。比之古代新安派,有其靜謐而無其荒寂,比之賓虹老人,山川於渾厚中更求清雅,草木在華滋中更求逸韻。比之融合中西一派,有其直面自然謳歌生活的新機,而能擺脫焦點透視的束縛,自由處理空間,求靈活散落,處處醒透,處處生活。”更多人則與他是“當代石濤”他所塑造的簡淡、清逸的山水世界是無數人追尋的神家園。因此,我說大亮先生的出現是山水之幸,藝術之幸。

後記:作者簡介:周玉冰,青年作家。出版作品十餘部,長篇小說《面朝大海暖花開——海子的詩情人生》引發一股海子熱。2008年5月,寫出第一部關於汶川大地震的小說《五月的名字叫堅強》,受到溫家寶總理親筆批示鼓勵。長篇小說《嚴鳳英一家人》被譽為具有黃梅戲史志價值的作品。現為安徽市場星報書畫藝術版主編,書畫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