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卷一百二十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進階銀青光祿大夫,兼禮部尚書、監修國史。修成《文宗實錄》四十卷,上之。其修史官給事中盧耽、太常少卿蔣偕、司勳員外郎王諷、右補闕盧告、膳部員外郎牛叢,皆頒賜錦彩、銀器,序遷職秩。抃轉門下侍郎,兼戶部尚書。大中十年,以本官平章事、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十一年,以疾求代,徵拜吏部尚書。以疾未痊,乞授散秩,改檢校右僕,守太子少保。十二年十二月卒,時年六十六,贈司徒。

抃儀容魁偉,言論切直,與同列上前言事,他宰相必委曲規諷,唯抃讜言無所畏避。宣宗每曰:“魏謨綽有祖風,名公子孫,我心重之。”然竟以語辭太剛,為令狐綯所忌,罷之。

抃嘗鈔撮子書要言,以類相從,二十卷,號曰《魏氏手略》。有文集十卷。

子潛、滂。潛登進士第。潛子敖,韋琮甥。後琮為相,潛歷顯官。

周墀,字德升,汝南人。祖頲,父霈。墀,長慶二年擢進士第,太和末,累遷至起居郎。墀能為古文,有史才。文宗重之,補集賢學士,轉考功員外郎,仍兼起居舍人事。開成二年冬,以本官知制誥,尋召充翰林學士。三年,遷職方郎中。四年十月,正拜中書舍人,內職如故。武宗即位,出為華州刺史、鎮國軍潼關防禦等使,改鄂州刺史、御史中丞、鄂嶽觀察使。會昌六年十一月,遷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觀察使。大中初,檢校禮部尚書、滑州刺史、義成軍節度、鄭滑觀察等使、上柱國、汝南男,食邑三百戶。入朝為兵部侍郎、判度支。尋以本官同平章事,累遷銀青光祿大夫、中書侍郎、監修國史,兼刑部尚書。罷相,檢校刑部尚書、梓州刺史、御史大夫、劍南東川節度使。未行,追制改檢校右僕,加食邑五百戶。歷方鎮卒。

崔龜從,字玄告,清河人。祖璜,父誠,官微。龜從,元和十二年擢進士第,又登賢良方正制科,及書判拔萃二科,釋褐拜右拾遺。太和二年,改太常博士。

龜從長於禮學,歷代沿革,問無不通。時饗宗廟於敬宗室,祝板稱皇帝孝弟。龜從議曰:“臣審祥孝字,載考禮文,義本主於子孫,理難施於兄弟。按《禮記》卜虞之文,子孫曰哀,兄弟曰某。然則虞之稱哀,與祭之稱孝,其義一也。於祖禰則理宜稱孝,於伯仲則止可稱名。又東晉溫嶠議宗廟祝辭,於孝字非子者則不稱,傍親直言敢告。當時朝議,鹹以為宜。今臣上考禮經,無兄弟稱孝之義;下徵晉史,有不稱傍親之文。臣謂饗敬宗廟,宜去孝弟兩字。”又以祀九宮壇,舊是大祠。龜從議曰:“九宮貴神,經典不載。天寶中,術士奏請,遂立祠壇。事出一時,禮同郊祀。臣詳其圖法,皆主星名,縱司水旱兵荒,品秩不過列宿。今者,五星悉是從祀,月猶在中祠,豈容九宮獨越常禮,備列王事,誡誓百官?尊卑乖儀,莫甚於此。若以嘗在祀典,不可廢除,臣請降為中祠。”制從之。

龜從又以大臣薨謝,不於聞哀輟朝,奏議曰:“伏以廢朝軫悼,義重君臣,所貴及哀,尤宜示信。自頃已來,輟朝非奏報之時,備禮於數外。雖遵常制,似不本情。臣不敢遠征古書,請引國朝故事:貞觀中任瑰卒,有司對仗奏闕聞,太宗責其乖禮;岑文本既歿,其夕為罷警嚴;張公謹之亡,哭之不避辰。是知閔悼之意,不宜過時。臣謂大臣薨,禮合輟朝。縱有機務急速,便殿須召宰臣,不臨正朝,無事體。如此,則由衷之信,載於幽明;稱情之文,無虧於典禮。”又奏:“文武三品官薨卒輟朝。有未經親重之官,今任又是散列者,為之變禮,誠恐非宜。自今後,文武三品以上官,非曾任將相,及曾在密近,宜加恩禮者,餘請不在輟朝之限。”從之。

累轉考功郎中、史館修撰。九年,轉司勳郎中、知制誥。十二月,正拜中書舍人。開成初,出為華州刺史。三年三月,人為戶部侍郎,判本司事。四年,權判吏部尚書銓事。大中四年,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兼吏部尚書。五年七月,撰成《續唐歷》三十卷,上之。六年,罷相,檢校吏部尚書,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觀察等使,累歷方鎮卒。

鄭肅,滎陽人。祖烈,父閱,世儒家。肅苦心力學。元和三年,擢進士第,又以書判拔萃,歷佐使府。太和初,入朝為尚書郎。六年,轉太常少卿。肅能為古文,長於經學,左丘明、《三禮》、儀注疑議,博士以下必就肅決之。

時魯王永有寵,文宗擇名儒為其府屬,用戶部侍郎庾敬休兼王傅,戶部郎中李踐方兼司馬,以肅本官兼長史,由是知名。明年,魯王為太子,肅加給事中。九年,改刑部侍郎,尋改尚書右丞,權判吏部西銓事。開成初,出為陝虢都防禦觀察使、兼御史大夫。二年九月,召拜吏部侍郎。帝以肅嘗侍太子,言論典正,復令兼太子賓客,為東宮授經。既而太子失寵,上不悅,有廢斥意。肅因召見,深陳邦國大本、君臣父子之義。上改容嘉之。而太子竟以楊妃故得罪。乃以肅檢校禮部尚書,兼河中尹、河中節度、晉絳觀察等使。會昌初,武宗思太子永之無罪,盡誅陷永之黨。朝議稱肅忠正,有大臣之節。召拜太常卿,累遷戶部、兵部尚書。

五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書、門下二侍郎,監修國史,兼尚書右僕。素與李德裕親厚。宣宗即位,德裕罷知政事,肅亦罷相,復為河中節度使。以疾辭,拜太子太保,卒。

子洎,鹹通中累官尚書郎,出為刺史。洎子仁規、仁表,俱有俊才,文翰高逸。

仁規累遷拾遣、補闕、尚書郎、湖州刺史、尚書郎知制誥,正拜中書舍人,卒。

仁表擢第後,從杜審權、趙騭為華州、河中掌書記,入為起居郎。仁表文章尤稱俊拔,然恃才傲物,人士薄之。自謂門地、人物、文章具美,嘗曰:“天瑞有五雲,人瑞有鄭仁表。”劉鄴少時,投文於洎,仁表兄弟嗤鄙之。鹹通末,鄴為宰相,仁表竟貶死南荒。

盧商,字為臣,范陽人。祖昂,灃州刺史。父廣,河南縣尉。商,元和四年擢進士第,又書判拔萃登科。少孤貧力學,釋褐秘書省校書郎。範傅式廉察宣歙,闢為從事。王播、段文昌相繼鎮西蜀,商皆佐職為記室,累改禮部員外郎。入朝為工部員外郎、河南縣令,歷工部、度支、司封三郎中。太和九年,改京兆少尹,權大理卿事。

開成初,出為蘇州刺史。中謝,賜金紫之服。

初,郡人苦鹽法太煩,吏侵漁。商至,籍見戶,量所要自售,無定額。蘇人便之,歲課增倍。宰相領鹽鐵,以其績上,遷潤州刺史、浙西團練觀察使。入為刑部侍郎,轉京兆尹。三年,朝廷用兵上黨,飛挽越太行者,環地六七鎮,以商為戶部侍郎,判度支,兼供軍使,軍用無闕。逆稹蕩平,加檢校禮部尚書、梓州刺史、劍南東川節度使。

宣宗即位,入為兵部侍郎。尋以本官同平章事、范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加兼工部尚書。數年,檢校工部尚書,出為鄂嶽觀察使,就加檢校兵部尚書。大中十三年,以疾求代,徵拜戶部尚書。其年八月,卒於漢陰驛,時年七十一。

子知遠、知微、知宗、僧朗、蕘。

史臣曰:宗閔、嗣復,承宗室世家之地胄,有文學政事之美名,徊翔清華,出入隆顯。苟能義以為上,群而不黨,議太平於稷、契之列,致人主於勳、華之盛,遭時得位,誰曰不然?而舍披鴻猷,狎茲鼠輩,養虞卿而利,抗德裕以報仇。矛盾相攻,幾傾王室,沒身蠻瘴,其利伊何?古者,廉、藺解仇,冀全國體,而邀歡釋憾,實亂大倫。世道銷刓,一至於此!崔、魏二丞相,嘉言啟奏,無忝正人。墀、讓史才,肅之禮學,商之長者,或登三事,或踐六卿,以道始終,夫何不韙。

贊曰:漢誅鉤黨,魏破疽囊。何鄧之後,二李三楊。偷權報怨,任國存亡。書茲覆轍,敢告巖廊!

部分譯文李宗閔字損之,是皇族鄭王李元懿的後代。祖父李自仙,是楚州別駕。父親李曾羽,曾任宗正卿,後調出宮廷任華州刺史、鎮國軍潼關防禦等使臣。李曾羽的兄長李夷簡,是憲宗元和年間的宰相。李宗閔於德宗貞元二十一年(805)中進士,元和四年(809)又考中賢良方正制科。

起初,李宗閔與牛僧孺同年中進士,又與僧孺同年考中制科。應考制科這年,李吉甫任宰相執政,李宗閔、牛僧孺在對答政事、經義的設問考題時,指摘施政失當,言辭十分剛直,毫無避忌。主考對策的考官楊於陵、韋貫之、李益還將他們的策對成績列中等;牛、李二人對答策問的話,又被落第的學士子加以註解,與他們一同指摘朝政。還說翰林學士王涯的外甥皇甫氵是中選,考核時王涯沒有事先稟報朝廷請求迴避。裴土自是學士,在考中複查,責任相同。李吉甫向憲宗哭訴,憲宗不得已,免去了王涯、裴土自的學士職務,改任裴土自暫時代理戶部侍郎,王涯暫代都官員外郎;吏部尚書楊於陵調出朝廷任嶺南節度使,吏部員外郎韋貫之調任果州刺史。王涯後又貶為虢州司馬,韋貫之再貶為巴州刺史;牛僧孺、李宗閔也長時間沒有提升,隨選官的文牒置於地方官府。元和七年(812),李吉甫去世,李宗閔才調入朝廷任監察御史,遞升至禮部員外郎。

元和十二年(817),宰相裴度征討吳元濟,奏請朝廷委任李宗閔為彰義軍觀察判官。吳元濟被平定後,李宗閔升官為駕部郎中,並以本官職掌管朝廷詔令文書。穆宗登基,委任他為中書舍人;這時李曾羽由宗正卿出任華州史,父子同時接受皇帝的委任詔令,上人士認為這是榮耀的事。長慶元年(821),李宗閔的女婿蘇巢在錢徽手下中進士,同年,蘇巢複試落選。李宗閔涉嫌託情走門路,被貶為劍州刺史。這時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任翰林學士,錢徽發榜後,李德裕與同職的李紳、元稹多次對穆宗講:錢徽接受李宗閔的託情,‮試考‬不公正,因而致使進行復試。兩家先後互生怨憎,由此各結黨羽,各都懷藏私心爭權,彼此傾軋。從此雙方排擠構陷不斷,近四十年。

李宗閔再次進入朝廷任中書舍人。長慶三年(823)冬,暫代禮部侍郎。次年,科舉‮試考‬結束後,暫代兵部侍郎。敬宗寶曆元年(825),剛任兵部侍郎,因守父喪而免職。文宗太和二年(828),起用為吏部侍郎,皇帝賜予金符紫服。太和三年(829)八月,以本官職任同平章事。這時裴度舉薦李德裕,打算重用。李德裕從浙江調入朝廷,被幫助李宗閔的宦官阻止,又調出朝廷任鎮守。接著李宗閔引薦牛僧孺與自己一同主持政事,二人相互呼應,凡是李德裕一黨的人一概逐出朝廷。後李宗閔遞升為中書侍郎、集賢大學士。太和七年(833),李德裕任宰相。六月,免除李宗閔掌管朝廷政務,任其為檢校禮部尚書、同平章事、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

李宗閔任吏部侍郎時,因駙馬都尉沈立羲結托請女學士宋若憲和知樞密楊承和,宋、楊二人屢次向文宗稱道他,因而得到徵用。到李德裕執政,眾之徒不高興,而鄭注、李訓又痛惡他,文宗便又從興元召回李宗閔任中書侍郎、平章事,調李德裕接替李宗閔任興元尹。李宗閔再次獲得權位後,使用李訓、鄭注協助自己,更為所為;被進封為襄武侯,食邑三千戶。太和九年(835)六月,京兆尹楊虞卿獲罪,李宗閔為他極力解救,文宗憤怒地喝斥他說:“你曾說鄭覃是不祥的妖氣,今天作妖的,是鄭覃呢,還是你呢?”第二天,將他貶為明州刺史,不久又貶他為處州長史。七月,鄭注揭發沈立羲、宋若憲的事,近臣楊承和、韋元素、沈立羲及宋若憲的姻親、宗族受株連被貶官的有十餘人,李宗閔再被貶為州司戶。

這時李訓、鄭注竊取權柄玩威權勢力,凡屬不依附自己的人,盡視為李宗閔、李德裕的黨羽,貶斥朝官不空一,朝廷內外震動驚駭,連月陰霾,人心不安。九月,文宗頒詔說:“朕承受天命繼承國祚,察事理未能分明,但勞神虛懷以求賢士,勵志寬惠以容眾才。近來,有的宰輔大臣違背糾正過失之道,而與僚臣煽揚阿附結黨之風,上下一致言行協同,實為敗壞典章大法。致使良莠不分同置一處,德才兼備者與無德無才者一併進用,離開正道者反成後官長,登門求見者多有附和之賓客。反常的氣焰,埋滅了和順之風,而指望月順應時序,災害疫病不發,朝廷清明整肅,朝官和睦安定,從古到今,從未有過。現已重申朝廷典章,一改浮薄風氣,掃清趨附結黨之徒,扶正忠貞廉明之風,所有執政宰輔,實施新政善道。如若聽說仕宦之中,還有人心存疑懼,或者有人非分觀望,致使自己不得安寧,現今情況業已明朗,明白昭示朕的心意。應和親附李宗閔、李德裕的親朋故門生舊吏,除今以前罷官放者外,一概不予追究。各安本職之業,不要再生仇怨。”文宗因二李朋黨相爭,雖屢經止仍不能清除,曾對身邊的侍臣說:“除掉河北的賊寇不難,消除這班朋黨實在是難。”李宗閔這次雖驟然被罷免,但竟因此而避免了捲入李訓叛逆的災禍。

文宗開成元年(836),李宗閔調至鄰近的衢州任司馬。開成三年(838),楊嗣復輔助執政,他與李宗閔友情深厚,想提拔任用他,但怕鄭覃阻止非議,便託宦官向文宗縝密地委婉進言。文宗因楊嗣復託請之故,於是在紫宸殿召見大臣奏對時,對宰相說:“宗閔在地方任職四、五年,該另授一官職。”鄭覃說:“陛下憐憫他所處的地方太遠,可調他靠近內地三、五百里,不可再重用的人。陛下若想任用李宗閔,臣請陛下讓我先辭職。”陳夷行說:“近年,李宗閔獲罪,因結成朋黨,寬恕不死已是幸運。寶曆初年(825),李續之、張又新、蘇景胤等人,相互勾結詐陰險,幾乎使朝廷傾覆,當時號稱‘八關十六子’。”李王玉說:“主謀這件事,罪過在李逢吉。李續之守喪三年已滿,不能不授予他一個官職,我擔心朝廷內外的士大夫,一起大肆議論,並不是為了李續之這班人。”陳夷行說:“往古舜帝放逐四大惡人而天下太平,朝廷要求得政局太平,怎能憐惜這十幾個小人?”楊嗣復說:“論事以求得不偏不倚為貴,不能只偏從愛憎。”文宗說:“給他管一個郡好了。”鄭覃說:“給他管一個郡太優待,只可任洪州司馬而已。”陳夷行說:“李宗閔助成了鄭注的罪惡,幾乎使國家傾覆,他是國家的大蛀蟲。”楊嗣復說:“先前,陛下想給鄭注加官,李宗閔不肯,陛下該還記得。”鄭覃說:“楊嗣復偏袒李宗閔。臣看李宗閔的罪惡,超過李林甫。”楊嗣復說:“鄭覃的話大錯特錯。以往玄宗末年,委用李林甫,李林甫妒賢害能,毀害別人的家族。宗閔在位時,絕無這類事。況且太和末年(835),李宗閔、李德裕同時獲罪。兩年之間,德裕再度統領重鎮,而宗閔卻沒有離開被貶去的地方。陛下懲惡獎善,進用與斥退的準則應當均等,並非臣下膽敢偏袒。前殷侑給韓益奏請官職及禮服,臣因韓益犯貪贓罪,未準他的奏請,鄭覃託情對臣說:‘望勿慮及其罪。’誰在偏袒?”次,委任李宗閔為杭州刺史。開成四年(839)冬,李宗閔升為太子賓客,分管東都。這時鄭覃、陳夷行被免除宰相職務,楊嗣復才再次提拔任用李宗閔掌管政事,不久文宗逝世。

武宗會昌初年(841),李德裕執政,楊嗣復、李珏都被放逐到嶺表。會昌三年(843),劉稹佔據澤潞反叛。李德裕以李宗閔素來與劉稹的叔父劉從諫情深厚,上黨靠近東都,李宗閔分管東都不合適,將他調出東都任封州刺史。又揭發了他的舊事,將他貶為郴州司馬,他死在被貶的處所。

魏抃字申之,鉅鹿人。他的前五代祖文貞公魏徵,是太宗貞觀朝的名相。曾祖父魏殷,曾任汝陽縣令。祖父魏明,也是縣令。父親魏馮,是獻陵臺令。魏抃在文宗太和七年(833)考中進士。楊汝士主管同州時,徵召魏抃任防禦判官,獲得秘書省校書郎職位。楊汝士入朝任職舉薦魏抃為右拾遺。文宗因為魏抃是魏徵的後代,對待他很特殊。

在此之前邕管經略使董昌齡冤殺了錄事參軍衡方厚,因而貶官為漵州司戶。這時移近安置任硤州刺史,魏抃上疏評論說:“帝王發佈號令施恩,赦免有罪的人,只有故意殺人的不赦。董昌齡近來因朝廷記載了他的微小功勞,授予他掌管一方邊鎮重任,他不能恭敬謹慎地對待恩寵榮耀,卻恣意濫施狂暴,擅自殺戮無辜,事實彰明較著。受害人兒含冤負屈,遠行萬里投訴。到審問時董昌齡承認罪過,卻未被判決處死,朝廷內外紛紛議論,認為這是違法曲斷。現今如若授予董昌齡州郡長官職務,讓他去治理受害憂傷的人,那麼,殺人者被提拔,遭冤的苦情怎麼洗雪?一再違亂典章制度,有背最本的道理。”上疏奏效,於是將董昌齡改任為洪州別駕。

御史中丞李孝本,是皇族,因牽涉李訓謀逆叛處死罪,他有個女兒被沒收進後宮。魏抃上疏勸諫說:“臣聽說:治理國家,首先靠施恩德行仁義,不遵循施德行義之道,家族、邦國必然敗壞。因此能成就大業的帝王以德服人心,以義使用人。服人心、使用人的方法,關鍵在修身;修身之道,在於勤勉不怠。一失而百虧的自警,來源於平時的自約。前人的記述說:‘不要認為是小惡就去作惡,不要認為是小善就不行善。’這就是警惕、擔心逐步發展呀!臣又聽說:人君如同太陽,明暗微有變化,人人都會瞻望;太陽的光照如此之大,明暗的變化怎能掩藏?前代的聖君明主,在朝堂上設置鼓勵大膽進言的諫鼓,在宮門外樹立提倡非議朝政的謗木,是珍重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失。陛下登位以來,大力布行禮樂教化,從不愛好聲之娛,放出後宮失偶的婦人,匹配在外無的男子。至今十年以來,從未採選宮人。自近數月以來,皇上慕戀漸改,關注女伎樂舞,教坊一百人、二百人選用不止,莊宅司沒收、採買的事,略有所聞。前又召取李孝本女兒進宮。陛下與她同宗一姓,恩寵於她算什麼名份?這件事情極其有損陛下謹慎持重的美名,使陛下陷於功虧一簣的境地。陛下在深宮之內,聽不到種種議論。凡是這類事情,極遭眾人議論,實在有傷事理道義的本,難免產生名聲汙穢的嫌疑。要想別人不知道,不如自己不去做。諺語說:‘止住寒冷不如多著皮裘,平息謗議不如加強修身。’敬望陛下明察不惑,崇尚名傳千載的大德,拋棄一時的嗜好。停止教坊的活動,放還同宗的女兒,就能大正人倫風氣,弘揚帝王體統。”上疏見效,文宗當就放出了李孝本的女兒,提升魏抃為右補闕。提升他的詔書說:“當年你的先祖魏徵在貞觀年間十次奏諫,指明事理直言不諱,沒有任何迴避顧忌。朕每每閱覽本朝史書,沒有一次不是深思再三,久久嘉許的。你任拾遺職務,作風不減先祖,屢屢進獻奏疏,必定說明事理。至於我從諸藩王家中選取灑掃庭院的宮女備用,不是出於擴充歌舞藝的考慮;而是體恤尚在童年的同宗女兒,確實沒有徵召嬪妃的疑惑。儘管如此,是非難辨的事情,終不能家傳戶曉。你能意深詞切地論理,這就比我想的廣闊多了。噫,你能不顧身家正直盡忠,酷似你的先祖魏徵;我豈能不虛懷採納忠言,敬取太宗貞觀之治呢?雖然魏抃做官時間短淺,不在按級提升之列,我怎麼能循守常規,對待忠貞正直之臣?他可以擔任右補闕。”文宗對宰輔大臣說:“當年太宗皇帝得到魏徵,讓他補正自己的不足與過失,輔佐成就聖明國政。我得到魏抃,在是非難辨之際,他必定能盡心勸諫。我不敢希求達到貞觀之治的境地,或許也可以處於不犯過失的地步了。”教坊副使雲朝霞擅長吹笛,創制新聲變革音律,使文宗深滿意,宣旨授予他以左驍衛將軍職位兼揚府司馬。宰輔大臣進奏說:“揚府司馬官品很高,歷來由郎官、刺史替擔任,不適合授予樂官。”文宗執意想授任雲朝霞為揚府司馬,趁召見宰輔大臣應對策問之時,竭力稱讚雲朝霞的長處。魏抃聽說這件事後,接連上疏陳述見解,於是文宗將雲朝霞改授為潤州司馬。

荊南監軍使呂令琮的隨從人員擅自闖進江陵縣衙署,誹謗辱罵縣令韓忠,觀察使韋長呈送公文給樞密使投訴。魏抃上疏說:“臣竊以為:州縣長官遭受欺凌,只該報告朝廷知道,宮廷內外相互聯繫,必須保持原有制度。韋長受任觀察處置使,辦事規矩應當,公務竟都不稟報朝廷知道,卻營私徇情擅自違章。況且政事無論大小,該辦就辦,不應往返行文。縣令處理公務有錯,應該依據條律治罪;監軍辦事越職侵權,就該稟報皇上知道。如果因為擔心煩勞聖上聽聞,為什麼不就只呈文給門下省?現在卻率先擾亂正常法度,論理應當列罪懲處。敬望聖上,速加懲誡!”魏抃奏疏呈上後,文宗扣留不批示下達,當時的輿論為之惋惜。

開成三年(838),魏抃轉任起居舍人。他到紫宸殿向皇帝謝恩,文宗對他說:“因為你奏論政事忠貞直切,有你先祖文貞公魏徵風度,因此不讓你受每月見面次數的限制,授給你這一官職。”又對他說:“你家裡有什麼以往的奏疏、詔令?”魏抃回答說:“以往多已失落,僅有簪筆、笏板尚存。”文宗讓他進獻入宮。鄭覃說:“懷念在人不在笏。”文宗說:“鄭覃不理解我的心意,獻笏,這就是《詩-甘棠》所表達的懷念德政之義,不僅僅是笏本身而已。”魏抃正要退去,文宗又叫住他,告訴他說:“我行事如有不當,你要立即進呈奏論。”魏抃說:“臣往時擔任諫官,理當正言進行規勸。現今官居史臣,職責僅在記載君主言行,臣不敢超越職分。”宗說:“凡屬門下、中書兩省官員合併議政,你儘管陳奏,不要受你剛才講的話拘束。”不久,魏抃以起居舍人官職在弘文館兼代職務。

開成四年(839),魏抃擔任諫議大夫,仍兼起居舍人,併兼任弘文館職務。一次,在群臣隨文宗到紫宸殿升朝時,文宗派宦官向魏抃取要他錄寫的帝王起居注,想看一看。魏抃堅定地進言說:“自古以來設置史官,其職責在於記事彰明鑑誡。陛下只要是行事正確,就不要擔心微臣不記載。如果陛下所做的事有錯誤,即使我不記載,天下的人會記載下來。臣把陛下視為太宗皇帝,陛下應把臣視同褚遂良。”文宗又說:“我曾經取起居注看過。”魏抃說:“陛下要史官不守職分,臣豈敢使陛下陷於非法的境地?陛下一看之後,從此記事就必須有所迴護避忌。這樣一來,不能直書善惡,就不是歷史了。傳給後代,怎麼讓人信從?”文宗這才停止索看起居注。

魏抃剛進入朝廷時,由李固言、李珏、楊嗣復所引薦,數年之間,官職已至諫議大夫。武宗登位,李德裕當政,魏抃因系楊嗣復、李珏一黨而獲罪,被調出朝廷任汾州刺史。楊、李被貶官,魏抃又被貶為信州長史。宣宗就位,白中當權,將魏抃向近處安置擔任郢州刺史,不久改任商州刺史。宣宗大中二年(848),將魏抃徵召入宮任給事中,後升為御史中丞。進宮謝恩時,宣宗當面賜給他標示三品以上官階的金魚袋、紫官服。魏抃因彈劾駙馬都尉杜中立犯貪贓罪,使得君主的內外親族都畏懼他。讓他兼任戶部侍郎,代理戶部府署事務。魏抃進奏說:“御史臺是維護朝綱法紀的地方,不適合與管理錢財的官職叉兼任,請求免去御史中丞職務,專一治理戶部公務。”宣宗採納了他的建議。

不久,魏抃以戶部侍郎職務任同平章事,兼管的代理職務照舊。進宮謝恩時,魏抃向宣宗進言說:“微臣沒有舜帝名臣夔、契的才能,卻在驟然之間不稱職地承提了夔、契那樣的重任,將如何報答浩蕩皇恩?現今邊防務初步安定,國內動盪已經平息,微臣心裡關切的事,是陛下尚未冊立皇太子,讓正直人士給予輔佐教導,以保證後太子繼承皇位。”說著,下了淚水。宣宗受到動並聽從了他的建議。在此之前,歷朝皇帝都不希望他人議論立皇太子的事,如果不是君主自己想聽聽別人的意見,臣下無人敢進言議論此事。宣宗年事已高,皇太子尚未明確,魏抃擔任宰相時,率先向皇帝進言,上層人士很推重他。不久,魏抃兼任集賢大學士。詹毗國獻來大象,魏抃認為象的習不適應中國的水土,奏請歸還獻象的使臣,宣宗同意他的奏請。太原節度使李業濫殺投降的俘虜,引起北方邊庭極大騷亂。李業有所倚恃,人們不敢非議。魏抃立即稟奏此事,於是將李業移任滑州節度使。魏抃加官任中書侍郎。大理寺卿馬曙的隨從王慶告發馬曙家中私藏武器,馬曙因此獲罪被貶官,而王慶沒有判罪。魏抃援引法令條律論罪,最後用杖刑殺了王慶。

後魏抃晉升官階為銀青光祿大夫,兼任禮部尚書、監修國史。撰成《文宗實錄》四十卷,進獻朝廷。參與修撰的史官給事中盧耽、太常少卿蔣偕、司勳員外郎王氵風、右補闕盧告、膳部員外郎牛叢,都被賜予錦彩、銀器,按官級次序升職加俸。魏抃遷轉擔任門下侍郎,兼戶部尚書。大中十年(856),魏抃以本官職任平章事、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主持節度使事務。十一年(857),他因病請求朝廷派官替代自己,被徵召擔任吏部尚書。由於病未痊癒,魏抃又奏請授予無固定職務的閒散官職,於是改任檢校右僕,代理太子少保。大中十二年(858)十二月,魏抃去世,時年六十六歲,追贈他司徒職銜。

魏抃儀容魁偉,論事言語直切,與同僚在皇帝面前奏論政事,其他宰相總是委婉曲折進行規諫,惟獨魏抃正直敢言無所畏懼、迴避。宣宗常常說:“魏抃多有其先祖魏徵的風範,諸名公的子孫中,我心裡最推重他。”然而,他終於因為言語過於剛直,遭到令狐腍的忌恨,被罷免相位。魏抃曾抄錄撮取諸子著述中的要言論,按類別編排,共二十卷,題名《魏氏手略》。撰有文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