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文森特-梵高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這部電影又名無頭騎士,無論是時代還是事發地點,都和紅衣主教所說的非常接近。電影裡那個無頭騎士可是個強力打手,胡野的手下還有一個名額,要是能降服這傢伙倒也不錯。
想到這裡胡野主動對紅衣主教道:“這種小事就不用範海辛去了,讓我去解決吧。”
“胡野,你的奉獻神讓我
動。”紅衣主教道:“不過你的傷…”胡野打斷紅衣主教道:“沒關係,反正坐船過去要一個多月,等到了那裡,我的傷勢也就痊癒了。”既然胡野都這麼說了,而且他在消滅德庫拉的戰鬥中也表現出不俗的實力,最終紅衣主教同意了胡野的建議。
三天之後,胡野就來到巴黎。他將經過這裡,去法國西北部最大的港口勒阿弗爾,從那裡坐船去紐約。
不過在離開巴黎之前,胡野還有些事要做。範海辛已經打聽到了文森特-梵高的住址,他即將見到這位史上最著名的畫家。
梵高是個中年男子,大約三十多歲,消瘦、留著大鬍子,有些神經質。
胡野知道這幾年梵高的子不好過,他的作品無人欣賞,導致
神都不太正常。用不了幾年之後,就會在一次去野外寫生的時候,用一把手槍自殺了。
諷刺的是在梵高死後,他的作品很快就大受歡,到後來有幾幅畫作甚至拍賣到上億美元,和畫家生前窮困潦倒形成鮮明的對比。
梵高看了胡野幾眼,確定自己不認識這個東方人,皺起眉頭問:“你找我有事?”
“是的,梵高先生。”胡野笑地道:“我叫胡野,是個藝術品商人,聽說你是個很好的畫家,我想來看看你的作品。”梵高笑了起來:“很好的畫家?我?你不是在開玩笑吧!”胡野沒有笑,而是非常認真地道:“梵高先生,你會看到我的誠意。如果可以的話,我想買下你所有的畫作。”這下梵高也愣住了,忍不住多問一句:“所有的畫作?”胡野點點頭道:“那麼…可以讓我看看你的大作嗎?”梵高自然不會拒絕,帶著胡野來到他的畫室。
梵高生前從來就沒有出名過,他的畫室自然也狹小簡陋。架子上全都是畫作,至少有好幾十幅。
胡野把梵高的畫作一幅幅拿來看,時不時滿意地點頭。其中有好幾幅他在電視上見過,都是價格極其昂貴的藝術品。
見胡野一臉滿意之,梵高也忍不住笑了。身為一個畫家,作品得到別人的欣賞,總是件讓人高興的事。
看完所有的畫作,胡野意猶未盡地問:“還有嗎?”梵高連忙回答:“還有二十多幅在倉庫裡,你要的話…”
“一起過去看吧。”胡野也不含糊,揮揮手道:“把這些畫都帶上。”胡野很快就看到了另外二十多幅梵高的畫作,上面都有他的簽名,不由得非常滿意,輕輕點頭道:“很好,這些畫我都要了!”梵高一愣道:“都要?”
“沒錯。”胡野淡淡地道:“梵高先生,我很看好這些畫作的升值潛力,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全都賣給我。當然,你也可以自己留著。”梵高立刻大聲道:“全賣給你!”在這幾年裡,梵高都沒賣出幾幅畫,生活已經十分困頓,只能和弟弟住在一起。仙子啊好不容易遇到一個大客戶,當然不願意放過這個機會。
胡野點頭道:“那你就開個價吧。”梵高遲疑了一會,試探著問胡野:“每一幅十二法郎,你看怎麼樣?”十二法郎當然不算貴,但以十九世紀的標準來看,也絕對不算便宜。許多著名畫家的作品,也就賣幾十法郎而已,而梵高現在默默無名,自然不能和那些著名畫家相比。
然而胡野卻本沒有猶豫,立刻點頭道:“成
!”梵高高興極了,連忙當著胡野的麵點數,總共四十三幅畫作,價值五百十六法郎。
在當時的法國,這也算得上是一筆鉅款,足夠梵高生活很久了。他甚至主動提出,願意不要零頭,胡野只需要付五百法郎就足夠了。
然而胡野的出手卻非常大方,直接給了梵高一千多法郎。這些錢都是他到了法國之後,用次元空間裡的黃金兌換的。反正胡野也不會再回來了,索全給梵高結個善緣。
梵高為難道:“這…這怎麼好意思呢。”
“梵高先生,我非常看好你的才華。”胡野認真地道:“也許現在還未被世人認識到,但遲早一點會大放光彩的。這筆錢只是想讓你能有一個穩定的創作環境,畫出更好的作品來。”胡野說這番話時態度誠懇,梵高動得熱淚盈眶,用力點頭道:“謝謝你,胡先生。”胡野笑著拍拍梵高的肩膀道:“暫時的挫折不算什麼,堅持下去,等人們真正理解你的作品了,你就會得到應有的榮譽。”梵高連連點頭,千恩萬謝地走了。
胡野也非常滿意,只要這些畫作中,有一兩幅沒有在市面上出現過,他就能千萬倍地把之前的投資賺回來。
胡野也沒有料到的是,梵高在受了他的鼓勵之後,頂住了神崩潰的壓力,沒有在兩年之後自殺。
不但如此,這個諸天世界的人們,很快就開始欣賞梵高的天賦。這位畫家其他的作品,在他去世之前就賣出了高價,梵高也因此得以頤養天年,還留下了更多的傑作。
而胡野的這個小小的舉動,令這個諸天世界發生了這麼打的變化,他自己也因此得到了好處。在橫越大西洋的客船上,胡野發現自己有多了三千點經驗。
十九世紀橫渡大洋是趟漫長的旅程,足足用掉胡野將近兩個月的時間。等客船在紐約考港時,離胡野回主世界的時間,也只有短短十來天了。
胡野沒有費時間,立刻僱了一輛馬車,趕往在紐約州北部哈德遜高地的斷頭谷。本書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