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屋顶上的尸体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1现在的大都市横滨因为推行“大家的未来”规划,开始越来越具有现代化都市的气质。但一九八四年的时候,质朴的横滨市井也就相当于地方城市的水平。

在那里,尤其是在京滨急行铁路户部站的西南方向,黑暗坡的附近,这种质朴的倾向更加明显。向伊势町的方向去,又长又陡的坡道从很久以前就叫这个名字,关于这个让人不快的名字的由来始终不明确,什么时候有了这么个名字更是说法不一。

最通常的说法,顾名思义,说明这里很昏暗。到今天,已经变成了失去格调的沥青铺装路面,八四年的时候,这个坡道还能勉强找到江户时代的旧影。

在攀登坡道的途中驻足,右边紧靠着用黑大石头砌成的石垣。那上边有一株树龄不知有几百年的楠树,巨大枝杈伸展开来就像一小片森林,就算是白天树下也很昏暗,到了晚上就更是漆黑一片了。

今天已经有了荧光灯,八四年时路灯还很少,夜晚只有附近住家的灯火和月光照亮这里。可以肯定的是,从江户时代开始,这里就是漆黑一片。

如果知道江户时代坡上是牢房和刑场,加上这里的地貌,黑暗坡名称的由来也就不奇怪了。据说,行刑后就会在示众台上将罪犯的头颅排开。这里集中了很多犯人,关一段时间后就送他们踏上不归路。黑暗坡就是鬼门关的入口。

从前,在江户时代,大白天在黑暗的坡道上停留,耳朵灵的人就能听见坡上牢房里诅咒悲惨现实的犯人发出的呻和哭泣。因为害怕,没有人会凑得太近。如果必须要去那里的话,也是尽量远远地绕开坡道。这个地方居民单纯的畏惧心理,正好与这个陡坡的名字不谋而合。

面对着坡道的悬崖上边,大楠树茂密枝杈覆盖的开阔地带如今已经消失了。八四年时,大楠树下建起一座长常青藤的西洋建筑,但它却总是给人一种奇异的黑暗印象。

实际上这幢洋楼已经建了很多年了。战前这里就有一座玻璃工厂,洋楼正是工厂董事长的家。工厂创办于昭和七年,所以这幢建筑也有五十年的历史了。

战后,工厂被一个叫詹姆斯?培恩的富有的苏格兰人收购,直到昭和四十五年都是做外国人子女的学校。这期间,这座三层高的长常青藤的西洋建筑作为校长宿舍,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其他玻璃工厂和仓库的建筑都被废弃了。在俯视黑暗坡的开阔地上,建造了校舍和场。

但是到了昭和四十五年,培恩不知为什么突然关闭了学校。只有校长宿舍保持原状,其他的校舍和体育馆都被拆毁,变成一座两层的木屋和一处澡堂。

据说,校长詹姆斯?培恩和他的子藤并八千代的离婚是学校关闭的直接原因。可是,离婚的同时一定要放弃学校的经营,这么做的必要确实值得推敲。

昭和五十九年时,澡堂已经关闭三年了,墙壁上高高的窗户都破碎了,浴场的瓷砖也裂开了,长出了杂草,一片荒凉。

二层的木屋两年前被一座五层的钢筋混凝土公寓楼所取代。宅基的一部分成了收费停车场。从玻璃工厂到外国人的学校,再到木屋和澡堂,只有长常青藤的西洋建筑和那株大楠树,沉默地面对着时世变迁。尤其是大楠树,一直无言地观看从江户时代的刑场开始的历史。

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一,台风横扫横滨一带。当初原本预计台风可能与本列岛保持一段距离并向北进,于北海道登陆,但结果却是在三浦半岛附近改变了方向,在神奈川就登陆了。

所以在二十一一整天和二十二的早晨,横滨完全陷入了暴雨圈。整整一夜,就是不停地下雨。

二十二天明,由于黑暗坡上刮过大风,悬崖上面的大楠树上无数枝叶都散落下来。

早晨七点半,黑暗坡下边经营模型玩具店的德山凉一郎像往常一样打开了面对道路的窗户,并把窗户外边的木板卸了下来。

进到店里,陈旧的木质窗板难抵大雨,内侧的玻璃窗也不是铝质窗框,而是发黑的木窗框,因此也没能挡住雨水,店内的地面都了。电视里正在报道台风带来的暴雨,现在才知道昨夜的雨确实相当猛烈。

陈列模型玩具的平台上都盖着塑料布,看来这次做对了。塑料布上全都是水滴。

德山把窗板收好,把玻璃门敞开,从平台上摘下塑料布,把上面的水甩掉。混凝土的街道上杂地堆着落叶。散落的报纸、纸袋和塑料布述说着昨夜狂风的肆。大风过后的早晨,空气特有的里飘散着植物浓郁的气息,恐惧过后释然的独特心情充斥在早晨清的空气中。

德山凉一郎从后面取出笤帚,开始清扫店门前的落叶。清扫因为而变得沉重的落叶需要格外大的臂力。用了十五分钟,德山把狂风的恶作剧集中到坡上的一处,然后把笤帚靠在墙上,一边捶着胳膊一边伸了个大懒

德山从年轻时就养成了早起的习惯,可能是因为高中时代做过早报投递员的缘故吧。

老习惯,体活动的同时眺望周围。啊!他突然想起了什么——是昨晚那个意想不到的梦!

德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想起这个梦,说起来是很奇怪的梦呢。可能是因为听着外边劲吹的风声入睡,所以有那样的梦吧。德山的家是很破旧的木屋,越修理越坏,到处都吱吱嘎嘎响,很难睡

梦见的是德山家的邻居,山崖上藤并家的事。

在藤并家祖屋的洋楼房顶上,有一个风向标,是一只青铜制成的。风向在西洋风格的建筑中比较常见,一般都是在房顶的正中傲然耸立,就像京都金阁寺上面的凤凰一样。

这个风向并不是早就存在的,而是战后购买了这周围土地并开设学校的英国人从国外带来,安装在房顶上的。

这个风向并不只是一般的装饰,它体现着西洋的巧和智慧,是非常有趣的装置。每天中午十二点的时候,风向就呼啦呼啦地扇动两个翅膀,头部前后摇动,高奏一曲。那奇妙的旋律,有点像八音盒。

说起这个机械式的风向,那可是这一带很有名的东西。但早在十多年以前的昭和二十三年的时候,风向就不会动了,至于音乐更是早就不演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