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第七百三十五章风起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没错,刘瑾递上去的,请求改革军制的折子已经得到了正德批示:准予执行,立即去办!

正如真实历史上所记载的那样,刘瑾在经过炭敬风波之后,发现自己的名声已经被手下和地方官糟蹋得不能再坏的时候,愕然发现这么下去不成,搞不好自己就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大大的污名。

刘公公这人如今权势滔天,又不缺钱,人这种东西总是得不到足的。没权没钱的时候,总想着将来如果有权有钱了,这辈子就算是值了。可等真到那一天,又有更高的追求。

如今,刘瑾想的就是青史留名,他是真的想为国家做点实事。

明朝的军事制度到现在确实已经有很大问题,尤其是军户制度和军屯实行百年以来,军人已经退化成纯粹的农民,很多军户种了一辈子地,连刀都没有摸过一次。

这样的军队,即便数量再庞大,也是没有半点战斗力的,不改革不行。

问题是,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急不得。毕竟,军户制度涉及到太多利益集团,如果贸然行事,怕是要起巨大的波澜。

就苏木所知道,即便是后来的张居正,穷其一生也不过是起了个头。

如果后人依照他的路子,一点一点推进,或许再用个几十年,就能完成整个大改革。

只可惜,张居正一死,新法尽废,改革也被喊停了。

苏木觉得,军制不是不能改,但不能急。

可此刻的刘瑾权力实在太大,使得他整个人都膨了。觉得天老大,地老二,皇帝老三,他刘瑾就是老四,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不就是改革军制,刘公公一个命令下去就办到了。

至于相干利益集团的反扑,哼,谁敢冒头,直接拿下,动次打次动次打次动次打次,怕他个鸟。

正德皇帝做了这几年皇帝,刚开始时被张太后管束,后来又被内阁三老成天唠叨到死。此刻终于耳清净了,索偷了个懒,将所有的朝政都给刘瑾来处置,躲在西苑里疯玩。

这次,刘瑾既然上折子,皇帝想也没想,直接就准了,还说有事你自己看着办吧,别来烦朕。

其实,明朝的制度很是有趣。皇帝只不过是宪法的代表,作为最终裁决者而存在,并不直接参与行政执行,整个帝国就算没有皇帝,靠着内阁和司礼监也能顺利地运转下去,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体制的优势吧。

问题是,以前司礼监和内阁是相互制衡的。如今,内阁的四人当,李东彻底当了甩手掌柜,焦芳和张彩又是刘瑾的人。只杨廷和一人在苦苦支撑。

据苏木以前从历史书书上所看到的,据说,刘瑾这个命令一下,老杨头立即发现这事的问题,一个不好,怕是要得天下大

他立即张嘴,要反对。

这个时候,李东却是一个凌厉的眼神看过去,示意他住口。

弘治内阁三老,李东素来以有谋而著称,杨廷和心,一动,立即闭上了嘴巴。

并在四下无人的时候问李相为什么不反对此议。

李东却笑了笑,只说了一句:“郑伯克段于焉。”这下,杨廷和完全明白了。

郑伯克段于鄢可称得上是《秋》首年记录的列国的第一大事。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其唯一一件战争的事情就是这个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

庄公姑息养,纵容其弟,其弟骄纵夺王位,后庄公使计打败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这个典故的大意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上帝使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改革兵制肯定会捅马蜂窝,到时候真的起变,始作俑者刘瑾自然要玩火**,这不是好事吗?

所以,这事在刘瑾的大力推行和李东、杨廷和这两个官集团首领的沉默之顺利地推行下去。

到如今,朝廷所派出的官员们飞骑四出,开始清丈军官们隐匿的土地和人口。

至于后果,苏木也可以预见。

他在西安城隐忍了五个月,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如何肯放过。

如果不出意外,边军的动和安化王之就在这两个月了。

五黄六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军户们子难过,如今朝廷又来找麻烦,军队马上就要起来。

所以,苏木再不敢在西安停留,决定立即出西安,去宁夏这个暴风心火取栗。

于是,他就借口说要继续巡按地方学政,以便尽快结束朝廷派遣好回朝缴旨。

当然,他也不会明说要去宁夏。自己和仇钺势同水火,真去了,怕上那军痞要对自己不利。而且,安化王起,作为皇帝身边的近臣,他苏木肯定会被第一时间抓起来。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还是秘密潜入为好。

因此,在表面上,苏木就说自己要去西宁巡按。

西宁距离西安万里,一来一回,需要一个多月功夫。

为此,他还上书给朝廷,说是从巡按完西宁,就回京城。

苏木和整个西安城的大小官员关系都非常不错,他要离开,城有品级的官员都过来相送,声势闹得不小,倒也能为苏木潜入宁夏做了很好的掩护。

苏木长袖擅舞,一边应酬着众人,心绪却飞到了千里之外的宁夏卫。

如果预测没有错误,下个月安化王就该谋反了,现在过去正是时节。

封爵就在今朝!

一阵大风吹来,绿油油的麦滚滚而动。

风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