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陈情表李密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明知”

“共鉴”异词同义,有力地显示了作者的辛苦如之光,如火之煌。当然,印证的作用远不在于使武帝深信其事,更可以使武帝到,即使不从作者的处境考虑,而从“以孝治天下”这个手段出发,成全了作者为时短暂的请求,可以收民心,可以服官吏,又可以动神灵,更可以作者,一举四得,何乐而不为?!奇妙的是,作者还觉得意犹未遂,言犹未尽,情犹未达,理犹未顺,再一次请求“矜悯愚诚,听臣微志”以便刘氏意外地免除不幸,以便自己意外地获得成功。

“愚诚”

“微志”

“侥幸”

“保卒”一连串的词语,表示作者以最谦恭、最虔诚的口吻含泪哀求,催促武帝彻底动情。更妙的是,为了再一次使武帝放心,作者最后提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保证,这比“尽节于陛下之长”又大大进了几步:活着不惜人头落地,死了也要结草衔环。尽管实质是为了作者对祖母的高谊隆情,但作者对武帝的极其忠、无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溢于言表,使武帝越发深信作者陈情的诚挚和急切。最后又以一个降臣的口吻概括地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是“犬马”是“怖惧”更是“不胜”宛然适合一个新朝君主所希望听到的降臣的朴实、真切而能扣人心弦、令人怜悯的语言,怎不使武帝叹为观止、霁怒为怜、予以怀柔呢?!《晋书·李密传》:“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华国志》:“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晋书·李密传》:“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可见李密是情真意切。(节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赏析之二(李景强)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得很紧。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

“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长,报刘之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错出现的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抑了前两种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蓐”;第二段的“刘病笃”;第三段的“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到底,而是用理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节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赏析之三(丁光梅)其一,文章的文笔委婉恳切,耐人寻味。作者在申述不能赴任的原因时不直切正题,开门见山谈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而是从自己的身世娓娓道来,写得委婉、诚挚,其凄凉之境,催人泪下。作者在文中写到因自己命运坎坷,多灾多难,早年相继丧父失母,连遭不幸,仰靠了祖母的怜惜、抚养才得今,而今祖母年迈,犹如西山落已是气息短促、生命不长,家族中又无叔伯兄弟,只有我和祖母相依为命,就象幼年的我失去祖母无法活命一样,今的祖母失去了我同样无法安度晚年。由此铺展开来,待说明了不能从命的原因,由身世、家境到个人意愿写得顺理成章,委婉恳切,使皇上相信作者并非矜尚名节,留恋旧朝,有意抗旨,而家中情势所迫。

其二,以“情”编织全文,情真意切。文章自始至终以情为主线,一切从“情”出发,字字真,句句切,不假雕饰,不刻意泻染,却从自然中释放出辛酸和无奈。中国自古奉行“幼有所依”、“老有所终”、“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的伦理道德,所以,在祖母需要我养老送终的时候,我不忍心离她远去;可面对君主推举重用我的以生命也难以报答的恩典,我又不能辞却重任。忠孝难两全,进退皆难,实在狼狈!国与家,官与私,时时牵绊,去留两难。

其三,寓理于情,情理融。文章赋事、表情的同时又寓理于其中。全文诉情之语又句句是陈理之言,情理相兼、相融、相得,情以动人,理以服人。作者依小至家,大至天下,晓以大义,明以大理。于家,自幼赖祖母抚育方能成人,我不能知恩不报;于天下,圣明晋朝都是以孝来治理天下的,凡年老之人,都受到朝廷的怜恤和照顾,何况我祖孙又是如此孤零困苦呢?依我和祖母的年龄也是尽节效力的子长而报答奉养的子短啊!凡此,句句含情,又句句是理,凡深明大义之人,看后都会为其情所动,为其理所服,难怪武帝读完后会由衷地叹:“士之有名,不虚然哉!”随后罢召,遂了李密对祖母的终养之心。

其四,语言骈散相间,参差错,有极强的染力,写“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来形容;言祖母病笃:“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象、贴切,其垂危之状如在眼前。全文用散处行笔畅,无所滞碍,用骈处工致密丽,辞气恢宏,文辞极富魅力。

《陈情表》以其简短、练、缘由充分、针对强、意愿合理使作者在当时的困境中得以解,其实用价值不可磨灭;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又使读者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实乃是古人应用文之佳作。(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4期,《谈<陈情表>的“实”与“美”》)鉴赏要点1。融情于事。强烈的彩是本文的一大特,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的笔调来写的。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粹。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教学相关整体理解本文,首先要对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

“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说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据。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第二部分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为下文留下悬念。

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次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纲领,言外之意是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给出了理论据。随后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打消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

第四部分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乃停诏”允其不仕。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愿意“尽节”于皇帝,是出于恩图报的心情,不能跟报效国家同而语。

教学建议一注意体会作者的真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