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一百三十一章噢真是不可思議二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充滿着不確定因素,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癱瘓讓本海軍變得所向睥睨,沒有對手的戰場本的大規模擴張成了主。面對盟**隊狼奔豕突的大好局面,一些原本隱藏在水面下的矛盾終於凸顯出來。本不歡德意志第三帝國擴張到亞洲,哪怕是德意志第三帝國在亞洲的擴張有利於本對抗美國都不願意看見。

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説,本絕對無法單獨對抗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美國,雙方的生產力和經濟實力並不在同一個等級上面。然而,哪怕是本明白無法對抗美國,本還是固執地不願意讓任何人cha手亞洲,其中更加別談佔領了印度尼西亞、馬來亞、越南局部、澳大利亞大部的德意志第三帝國。

德意志第三帝國已經與本帝國達成結盟談判,雙方正式簽署《軸心協約》後並沒有向世界公佈。從這一個微小的態度可以發現很多,儘管有“保密”這個藉口,但是無法否認他們並不信任對方。那是一場詭異的結盟,雙方的心裏充滿了排斥,暫時的共同利益卻讓他們最終還是走到了一起。

世界態勢的發展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德意志第三帝國眼看就要擊敗英國,歐洲已經可以説是軸心國的囊中之物,要勝利了不是嗎?很多矛盾往往就是在勝利的前夕被滋生出來,通俗的説法叫內訌,更加明白一點就是有人(國家)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因此產生了不滿。

本帝國與德意志第三帝國的佔領分歧並不是全部,亞洲問題只是整個矛盾中的一小部份,意大利儘管在戰爭中獲得大量好處,比如在地中海的各島嶼、東非的大量殖民地、甚至是希臘的一大片土地,可是意大利還不滿足。

意大利認為自己在戰爭中出了大力,他們的海軍支撐起地中海的百分之八十五護航任務,非洲的意大利軍隊配合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取得了埃及的大勝…

付出了這麼多之後,意大利像極是突然醒悟了那般,不自覺地問:“這些就是我們想要的?不!我們還想要更多!”與實力不成比例的野心,意大利真的沒有發現自己的地位,妄自尊大成了一種主,他們真的認為自己很強大,強大到可以挑戰德意志第三帝國成為軸心國的老大!

人們在犯錯時往往並不認為那是一個錯誤,這種現象像極是在自我催眠那樣,他們無視自己軍隊的無能,一場又一場可以被稱之為大敗且敗得莫名其妙的戰役。可以説,意大利真的沒有發現自己在拖正常戰爭的後腿,他們反而自我覺良好地吹噓:“沒有意大利,我們(泛指軸心國)不會有這麼輝煌的成就!”發覺並觀察了許久之後,德意志第三帝國已經部署完畢,以前是因為戰局的關係沒有好的時機解決麻煩,而現在英國即將從歐洲“除名”是時候到了解決的時機了。

一場“改革”正在被醖釀,很有以前有人提出“歐洲應該是一個整體,那樣世界將屬於歐洲(他們稱之為歐盟)”事實上這個觀念已經被很多人接受,可惜的是歐洲有英國的存在,這個“漂移”在歐洲大陸外圍的島嶼,正是因為她的存在讓歐洲充滿了矛盾與戰爭,而現在英國快被解決了,眾多麻煩之一的硬功即將被消滅,歐洲一體化重新被提上程,德意志第三帝國將竭盡所能地去完成這個偉大的事業!

實際意義上的歐洲一體化在公元1859年就已經開始,那時候正是“殖民化”的加強時代,歐洲各國發現了亞洲,他們的利益在那一個時代是一致的。後來,因為“殖民化”出現了分歧,以英國為主的老牌殖民強國與德意志、奧匈為首產生不可調解的矛盾,歐洲一體化可謂是胎死腹中。

一戰後歐洲一體化再次被提出,其實那個時間段正是實現歐洲一體化的最佳良機,過渡質的“國聯”開始誕生,後來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原因…。哦,好吧,其實就是英國不願意與人分享世界霸權,國聯演變成一個以英國為首法國為輔的糊人的機構。

歐洲一體化其實有很深層次的歷史原因,三兩句話真説不清。如果從某一方面來説,拿破崙軍事集團其實也能算是歐洲一體化的推動者,而英國出了大力氣讓“一統”行動破產。那麼,是不是可以説英國“阻止”和“擾亂”歷史的進程呢?呃…按照某些學者的話來説,秦國沒有消滅六國就沒有大一統的華夏(中國),英國則是阻擾這一歷史進程的罪人?(現在英國還是歐洲的罪人,哈哈!)現在的軸心**事集團也是歐洲一體化的推動者,從“大局”來判斷是不是可以説軸心**事集團是代表正義的呢?過去的拿破崙現在的軸心國都是以戰爭的手段想要整合整個歐洲,他們的敵人同樣是英國,不得不説這…有點搞笑。

以前意大利是歐洲一體化的助力,因為意大利的錯誤判斷…也就是妄自尊大,意大利開始成了眾多麻煩之一,另一個麻煩就是逐漸對德意志第三帝國有敵意的本,噢…還要加上一個美國,或許還有更多?

德意志第三帝國已經着手解決意大利這個麻煩,整個過程並不會太過遙遠…

本帝國在以前絕對有誠意與德意志第三帝國進行合作,實際上德意志第三帝國、意大利、本在很久以前就商定瓜分世界,那是阿道夫-希特勒的時代,斯達克的上台繼承了希特勒的政治方針,不同的是原本商定的內容被改變了。

在商定之時,本為了表達結盟的誠意甚至主動進攻過蘇維埃加盟共和國,也就是諾門坎戰役。

在諾門坎戰役中,德意志受到邀請派出了軍事觀察團,種種跡象表情本有意在此戰重顯俄戰爭的輝煌,打通“北進”路線,同時給德意志第三帝國留下深刻印象,為結盟的重心加分。故此,本派出參戰的是鋭中的鋭,關東軍的小松原23師團、“甲午戰爭”和“俄戰爭”的雙料王牌第七師團和全本唯一的坦克師——第一坦克師。

戰爭的過程和結果的確讓德意志第三帝國的軍事觀察團“印象深刻”而似乎事情並沒有如本所想,反而更加糟糕。

1939年底德**事觀察團發給柏林的戰役彙報,從中可以看出德國對本戰鬥力的嚴重懷疑。

“小松原非常堅信他的師團能擊潰朱可夫的三個師…”

軍的戰前訓練令所有在場的德**官非常目瞪口呆,軍居然主要練習白刃戰和衝鋒,大多數軍官認為本還以為是在俄戰爭時代。”

軍的坦克…很難稱之為坦克,且全國只有一個坦克師,戰鬥力難以想象。”

“第一次戰鬥中軍坦克像軍用罐頭一樣被一個個xian開,騎兵愚蠢的進攻蘇軍噴火坦克連,很快被全殲,軍的戰術還停留在一戰之前,非常呆板和僵硬…”

“6月20起,軍開始攻擊,使用坦克師團正面強攻,步兵迂迴,這簡直匪夷所思,在平原上不用機動裝甲部隊迂迴包抄,卻使用步兵,完全是裝甲作戰的門外漢…”

“7月4,坦克師團基本被殲滅…(有股也能想出來是指本師團…)”

“小松原固執的不聽從我們的意見,命令士兵發動夜襲,值得一提的是矮小的軍士兵裝備的是一種刺刀長達半公尺多(實際為60釐米)的步槍,明顯是為了白刃戰而設計的,但愚蠢的密集衝鋒被蘇軍自動火力擊潰,小松原説傷亡不足一千,但據我觀察不下三千人(其實為五千人),蘇軍戰報傷亡263人…”

“這是完全的失敗了,戰術的陳舊,裝備也運用不得當,為了珍惜坦克居然使用步兵掩護坦克這種不可思議的戰術,軍的戰爭水平,完全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德軍官是不是想説本與清朝的平壤戰役?)”

軍為了顯示其勇猛居然允許高級指揮官和部隊一起衝鋒,代價是非常慘重的,而且這完全是缺乏必要軍事指揮常識的愚蠢蠻幹。(他們可能還沒明白,本從戰國到今天都是這樣的。)”

絲毫沒有意外的,正是德意志第三帝國在觀察過程中的一切讓本“暴lou”無一,得出的結論是本不是一個好的結盟對象,本對付中**隊或許還有一戰之力但是對付蘇軍…那純粹是湊上去找

德意志第三帝國之所以進軍亞洲已經表明一切,真的真的…德意志第三帝國從來沒有把本放在眼裏,只要德意志第三帝國在亞洲有一個穩固的基地,十分認真的説,要砍掉本向大陸的擴張簡直輕而易舉。

不得不説,如果對重要的核心機密進行解析的話,德意志第三帝國絕對是“德意”整個瓜分世界過程中的“背叛者”但是壞人總是能夠過得很好很滋潤,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