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三十五章馴服軍心民心女人心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時為青武三年十月末,冬天初期要比過去的年份冷得出奇,就在各路元軍挾所得的人畜退回幽州、幷州、冀州不幾,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風雪猛烈地襲擊了北方大地,連下了三天三夜,把正在戰的軍隊分隔開來。

彷彿老天爺都不忍心看着那紫黑的地面、被燒得漆黑一團的土地、那些淒涼地倒卧在地上的北方民族人,所以它降了大雪,把什麼都掩蓋起來了。

一片白茫茫真乾淨,白雪紛紛飄下,落在樹上,恰如千樹萬樹梨花開,江南來的士兵欣賞着比江南雪景還要好看的上雪景,圍着瓦鍋打邊爐。

當疲倦的他們從外回來時,驚喜地發現粉刷一新,建得如同賓館園林式的基地在等着他們進駐。熱騰騰的洗澡水、可口的飯菜、温暖的屋子!

基地由水泥鋼筋結構的小樓或者木板制的可拆卸的簡易樓房組成,每層水泥小樓有兩層,可住一百人。

住在水泥鋼盤房間的士兵的條件較好,住房都是一個人住一間,有獨立衞生間。住在簡易樓房的士兵,住得差,卻能得到一筆差價補助。

水泥房間裏,配套設施齊全,有牀、書桌、鞋櫃,衣櫃、洗澡間裏的遮光布,洗漱間裏的巾架。簡易房間的則沒有衞生間的物品,其它的一樣。

無論住在哪一類的房屋,實行的是賓館式管理,晚上供應熱水,集中供暖氣,住房有什麼問題或者需要添制什麼,只要和後勤説一聲,由他們搞定,士兵的髒衣服,繡有軍號,往大袋裏一放,自有洗衣工收走,送裝備了江南通用公司製作的洗衣機(人力、畜力或風力旋轉攪拌)的洗衣房洗乾淨,曬乾,噴上淡淡的茉莉花幽香,再送回來。

(鋼鐵軍隊用香料?遭人嘲笑,但軍隊要求用,因為淡香對於穩定軍佬的神經太有好處了!)鐵打的營盤鑄造出了鋼鐵士兵,大元軍營,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帳篷階段,屬於原始階段,條件艱苦,遇到下雪和下雨,特別是打颱風,十分難過;第二階段是磚瓦結構的平房軍營,分得散,後勤配套措施差;第三階段是經過仔細規劃,確定每一州可能的駐軍人數,然後按人頭數建立水泥樓房,至於因臨時原因多出來的軍隊,則住於木板簡易樓房,開撥後由後勤部負責拆卸、運走。

以幽州軍營為例,未來幾年都有戰事,因此水泥樓房的軍營起得多,每間軍營,都大搞綠化,種花種草,還修起了園林小築,涼亭、假山、小橋,層疊錯落,有條件的還引進了活水,修得哪裏象個兵營?簡直象個賓館!

種花種草、維修洗衣,全面外包給私營專業公司打理,偶然有犯了錯誤的士兵被罰來參與服務。正常的部隊不用參與瑣事,他們只管平時專心訓練,戰時上戰場為皇帝賣命。

當然,一線的部隊和平時軍隊訓練,還是用回帳篷的,但只要打仗的部隊移動不頻繁,那麼立即搭建木板簡易樓房,把勤務、訓練、學習、生活、娛樂集成一體。

基地的營房中,儘量給士兵們方便,有運動用的球場、拳擊台、擊劍室、娛樂室(看報下棋)、士多(小商店),甚至隸屬部隊的酒吧也進購了一批鮮卑、匈奴女人,充實到各個酒吧裏…

部隊的營房建設是一種成文的規劃,任何部隊都要這樣辦理,不會是一個長官一種建設方案。

部隊的職能趨細化,部隊長官負責打仗和訓練,政委負責思想建設,建立專門的情報系統、後勤由專職軍官負責,引進私營公司負責營盤的管理。

專業化,每個人都是軍隊大機器裏的一個零件,專職專用,更好地發揮出效率,也制約了以往集大權於一身的主官的野心。大元的嫡系部隊,從來沒有發生過一起叛亂,皇帝指到哪,就打到哪!

條件這麼好,主要是與時俱進,江南的生活益富裕,當兵的無論來自農村還是城市,普遍生活條件都是很好,所以部隊不能虧待他們。

有二個社會功能,一是讓將士們的家庭放心,可憐天下父母心,哪個家庭不是“兒行千里母擔憂?”當他們看到部隊的生活條件這麼好,起碼能放心不少,對安定社會民心有極大的好處。

二是靠近城市的部隊營房,要求有“開放”開放營房給社會各界參觀,修得漂亮的營房,無疑能引更多的年青人心甘情願地投入兵營。

總之,皇帝對於他的軍隊,是關懷備至,對於不能給軍隊這麼舒適條件,軍隊要艱苦才能出好兵這類説法是這種0蚩之以鼻皇帝做到至仁至義,佔據道德的高點,與他對待他的子民一樣,先施人以仁義,再要求他人做什麼,結果是無往而不勝。

條件好,部隊的訓練一點沒拉下來,每間士兵居室外都有繩索,連到裏面牀頭上的鈴鐺,進入緊急狀態,一拉繩索,睡得再香的士兵也會趕忙起牀,着裝整齊地到演武場集中。

如果遲到了,長官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長官看着懷錶:“你小子遲到了,,跑五千米或者做二百個掌上壓去,做不到,加倍罰!”壓力讓士兵們都不敢掉以輕心,很難貪戀温暖的被窩,時刻準備着從牀上蹦起來。

更不用説部隊的長途拉練,一線作戰部隊每年二個月的飢餒月苦訓,斷不會讓大元軍隊變成了少爺兵和豆腐兵。

以兵為本,同樣以民為本。

捉回來的鮮卑人和匈奴人是俘虜,元朝卻不待他們,他們住的屋子也是軍營似的簡易木板架構的房子,照樣有暖氣,供應熱水!雖然不可能象兵營做成賓館式,但也儘量點綴,良好的環境讓人生不起造反之心,不少窮苦的外族人吃驚地發現,漢人們給予他們的居住環境,遠比外族原本住得要好。

開始割裂外族與傳統之心,每人發二套新衣服,漢裝,他們的原來衣服扔垃圾桶去。

為了安穩人心,每個成年人,無論男女,居然還發了半吊銅錢給他們當零用錢。(投降來的東部鮮卑和張遼允降的白鹿部落則每人發五貫銅錢做安家費)集中了軍醫和城鄉醫生,忙個不停,為外族體檢,有病治病,搞好衞生,避免疫病。

有二類外族,一類是投降的鮮卑人,這類人按半子民的待遇,元朝的軍民被教育着不能歧視他們,還有臨時的法律條文制約,若侮辱外族,必受懲罰。

有容乃大,中華民族的博大懷,成功的實施了民族融合,那些鮮卑人紛紛扔掉了自己的傳統,起漢名,以着漢裝,説漢話為榮,由於戰爭讓女多男少,鮮卑族的寡婦、少女,紛紛嫁入了漢人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