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五德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一記鳳十年十二月三十,江寧內閣議事廳裏,劉浩然召明,州年最後一次軍政擴大會議“承相,這些是高麗國的戰事彙報”馮國用最先開口道。由於是對“臣屬國”用兵,不用太擔心
軍機秘密,所以就被擺到軍政擴大會議上了“國用,給大家説説吧”
“的承相,本僱愕兵和琉球枱灣招募兵已經攻陷尚州、慶州,正向李成掛的老窩一安東
近,前線指揮部預計明年上半年會結束整個戰事”
“潛溪先生,你有什麼話要説嗎?”劉浩然看到宋源言又止的樣子,便點了他的名“承相,我江南在高麗大動干戈,生靈徐炭,才損仁德之名”宋老夫子拱手道,他已經摸清楚劉浩然的脾氣,知道直話直説反而沒事,要,藏着捏着被這位心思深沉的主上猜忌上了,你的麻煩反而更大了“潛溪先生過於悲天憫人了,如果是我的子民,死上一個我會心痛不巳,如果不,我的子民,死上一萬個我也不會放在心上”劉浩然平靜地説道“高麗自新羅三國並立之時,一直與我天朝糾纏不清,更是趁我中原勢弱累累侵佔國土,對於一個國家來説,百姓是它的
本,而國土則是它的尊嚴。如果一個國家連自己的國土都保不住,如何稱之為國?”
“承相,遠征高麗,耗巨費,我擔心江南受此牽連,影響北伐事宜。”宋鐮多少還有些不甘心。他們這幫儒生原本就對用兵高麗不是很贊同,畢竟才前隋唐的“教訓”擺在史書上,生怕這是劉浩然一時頭腦發熱,窮兵欺武,但是樞密院和軍方都支持這富有戰略意義的一戰。宋漉等人看看地圖也明白了,高麗就在元廷遼陽行省邊上,一旦佔據高麗,就等於多了一個往元廷身上捅刀子的地方,而且東北多“蠻夷”這些的確是對付蒙古騎兵的好幫手,至少在戰略上這一步是沒有錯的,因此宋鐮等人也就默認了,可是江南不光是在高麗用兵,還在那裏大興風雨,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把整個高麗搞得雞飛狗跳,這不合他們的為政之道,在他們想來,只要高麗御臣服了,便應該既往不咎,再給人家一些好處,總要有些天朝上國的姿態出來,可是劉浩然這位承相卻從來沒有這份善心,高麗就算打成一鍋八寶粥他也不會眨下眼睛,這讓宋鐮等人忍不住出言相勸了“打仗無非是對內對外,對內如我們對付元廷,是為了光復中華,損失再大我們也要咬牙堅持下去,對外,如收納琉球、台灣,降服
本和高麗,那就是無利不起早,正如潛溪先生所言,海外用兵是耗費
巨,如果我們不能獲得收益,將軍費窟窿填補上,那麼這仗打得再漂亮也是爛仗,給我們帶來的後果是前漢武帝和前隋焰帝的下場,國窮民困,甚至可能亡國”
“收納琉球枱灣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這一點海軍部最清楚,我們多了數千裏的國土和數十萬計的百姓,更重要的我們的海軍可以直接面向更遼闊的大海,整個東海完完全全成了我們的內海”
“降服本,我們對其的出口貿易增加了數十倍,一旦高麗平定,其數百萬百姓的巨大市場就完全擺在我們眼前b這就是我們海外用兵的目的”説到這裏,宋源不由皺了皺眉頭,落在劉浩然的眼裏:“潛溪先生,你是不是覺得如此開戰不符聖賢之言。”
“臣不敢”宋鐮雖然口上這麼説,但是臉上的表情卻出真了他“廣播聖人之道於天下這沒錯,但是卻不能讓我們給了他們聖人之道還要自己掏錢,如果我們將聖人之道傳至四海,自己卻得叮噹響,這有何意義?只有在傳播聖人之道的時候還獲得利益,這樣就可以鼓勵更多的人去傳播聖人之道”
“承相,你為什麼選擇金氏兄弟而不選擇李成桂?”劉基怕好友宋源一筋跟劉浩然拗上了,連忙轉移話題道“金氏兄弟出生成長在我天朝,並讀的是我天朝的書,習得,我天朝的字,我不信任他們難道去信任從未見過面的李成桂?”劉浩然笑言道“相比李成掛而言,金氏兄弟在高麗的
基更淺,這就註定他們必須依靠我江南的扶植,等到他們在高麗培養勢力出來了,我們江南早就將觸角伸到高麗每一個角落了,他們屆時想踢開我們也沒有辦法了”説實話,劉浩然還真不知道李成桂是另一個世界朝鮮王國的開國之君,誰叫韓劇不説這個,而且他以前也很少看韓劇“臣明白了”劉基是真明白,正如劉浩然所言,國與國之間,利益相同就是最好的盟誓“承相不
將稱帝,國號已經擬定,只是這國旗小國歌還未暫定,最重要的是本朝德運還未定。”宋源已經察覺到好友劉基轉開話題的用意,於是便自覺地轉到正題上來,現在是輪到劉浩然頭痛了,現在已經過了小明王的服喪期了,江南上下一致認為劉浩然改稱帝建朝了,禮部和國史館從龍鳳八年便開始忙活起來,為這一盛典做準備。劉浩然幾經考慮,準備將稱帝時間安排在龍鳳十一年二月初二,劉浩然知道一旦稱帝建朝,那一天肯定會成為法定的國慶假
,他可不願意把這個假
放到大年初一或者正月十五,選來選去最後選定了二月初二,因為這一天是龍抬頭的
子,還算利,吉
定好了,其餘的準備也在緊張地忙碌,國家幾經討論,最後定為大明,一是暗喻秉承小明王之統,也暗示江南走出自明教紅巾軍一脈。二,現在天下人都認為新朝秉承了火德,明是三重火,剛好相配,不過最讓劉浩然心動的是一位軍士提出來的一句話“
月不落,永耀大明!”這氣魄比另一個世界的
不落帝國還大,接下來是本朝德運的問題,雖然從前宋歐陽修到朱子對五德始終説進行批判之後,理學等學術界時於五德始終説不是很
興趣,但,上千年的傳承豈是一朝一夕能更改的,不少名士學子開始為新朝的德運“出謀劃策”了,市井百姓更,熱衷於其中,最佔主
的是火德説,首先前宋就是火德,小明王自稱是前宋徽宗之後,自然也秉承了火德,那麼劉浩然建立的新朝也應該是火德,加上紅巾軍喜用紅巾,打起仗來是望眼一片紅,到了劉浩然手裏更是登峯造極,不僅火器犀利,還改用紅
軍裝,紅
軍旗,一打起仗不但漫一皿滬都是紅,連半邊天都被燒紅了“這樣還不是火德是什麼?
不過也有人反對,新朝應該是土德,因為劉浩然姓劉,他應該,漢高祖的多少代子孫,既然如此,那麼應該也繼承前漢的土德,還有説金德、木德,甚至有人説是水德,藉口是千奇百怪,無所不用,反正是爭得一塌糊塗,受五德相爭的緣故,結果連國旗都確定不下來,劉浩然已經將國旗確定下來了,一條黑龍團成一今圓形在左邊,一隻火鳳飛翔成半月形在右邊,剛好形成一個明字,又可以紀念小明王時期採用的龍鳳年號,只是新朝德運確定不下來,這旗幟的底
就無法確定,畢竟這裏面多少還有些講究的,五德,劉浩然當然對此不屑一顧,可是你抵不住天下百姓就認這個,該配哪一德,火德?豈不是正好給“清”這個三點水克:把火留下了念頭“五德相生相剋,有生必有克,新朝立德運,如果他
有人痴心妄想,提出相剋德運來顛覆本朝,又當如何?”劉浩然思量了一會説道,眾人一下子不做聲了,五德始終説的確有個大
病,那就是為許多篡權奪位的野心家提供了理由,久而久之這五德就成了不詳之説,你立了火德,我就搞個水德,以水克火,老天爺肯定會幫我的。可是哪朝建立之時不都是希望本朝能夠千世萬代嗎?但每過個兩三百年便會改朝換代,這讓很多人開始認為五德始終説簡直就是隻烏鴉,可是德運在天下百姓中影響甚大,不確定德運別人會胡思亂想的,正如劉浩然所説的,有想法沒關係,最怕的就是胡思亂想“這樣吧,我決定改變一種説法,一個朝代不應該只配一德,而應該五德皆全,金為兵,為兇器,可是國家沒有兵如何存立,而我新朝崛起于軍興之時,更以驅逐鞋虜為已任,兵盛遠勝於前朝前代,所以當有金德;我朝自江南之時起便尚紅,擅火器,火炮火槍之威揚於天下,當才火德;我朝重工商,船隊遠涉海外,這水利之便已經盡佔,當才水德;國家之本是百姓,國家之基是國土,我等起兵於亂世,為得就是要收復淪陷國土,所以當才土德:木衡”劉浩然沉
了一會,這木德還真不好往上安,好像不怎麼搭界。”對了,從天下而言,我朝屹立東方。又自詡龍之傳人,正合木德為東,木德為青龍”這通話在劉浩然自己看來無非是一通忽悠,可是聽在眾人的耳朵裏卻是另外一回事,對啊,配一種德運,的確會有人提出一種相剋的德運,現在五德全給你配上了,説明本朝五德皆全,看你們拿什麼來相剋,只是這種説法在宋鐮、劉基等人看來太過於“新穎”了,可是眾人又不敢出言反駁,如果你還是堅持只配一種德運,那豈不是咒本朝將來會被另外一德給克了嗎?
馮國用卻笑在心裏,承相還真是有想法,一下子就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五德這東西原本就是給天下人一個説法的,現在劉浩然提出這麼一個新的説法,信五德説的自然以為本朝五德皆全,不信的五德你説十德皆全都沒用,劉浩然順着自己的思路説道:“既然本朝確定五德,那麼國旗就用五,黃
為土,是最重要的,當在中間,上下為紅
和白
,表示我們要用火與鐵來揮衞我們的國土,接下來木青在最上方,表示我們這個東方天朝為天下之首,水黑在最下,諭示我們將踏着海洋走遍天下,也提醒着我們百姓是水,能載丹也能覆舟,龍鳳
月徽就放在中間。”聽到這裏,眾人不由暗自敬佩,承相居然對旗中五
做出這樣的解釋,真是太能引申了,不過劉浩然説完後卻愣在那裏,因為他突然想起,在記憶中,民國北洋政府的旗幟好像也是五
旗,只不過顏
的順序與自己的這個五
旗不同,不管它了,反正不會有人跑來説自己“別竊”國旗和德運就這麼確定下來了,可是國歌還沒有影子,劉浩然腦海倒是有不少國歌資料,可是都不太適用,畢竟軍隊用的軍歌你再怎麼變新文人們都不會才多少意見,可是你代表一個國家的國歌要是沒有一點“古風”氣息,那麼文人怎麼能答應?再
進也得有個限度,也得照顧現在的文化傳統,劉浩然腦海裏胡思亂想着,突然由五
旗想到了民國,又從民國想到了一首國歌,據説這首國歌是摘取《尚書》的一段話改寫的,他曾經上網聽過這首據説是中國第一首國歌,不過好像曲子是一個外國人寫的,旋律還可以,沒有那麼慷慨
昂,反而顯得平和大氣,劉浩然叫侍從拿來一本尚書,低着頭開始翻起來,眾人不知道怎麼回事,都在那裏默默地等着,找到了,原來是《尚書》中的《卿雲歌》,劉浩然只記得歌詞的大概,卻記不住全部,所以必須要找書來核對一下“卿雲爛兮,虯慢役兮,
月光華,旦復旦兮”劉浩然按照記憶中的旋律哼唱了一遍,眾人一聽便睜亮了眼睛,尤其是宋諒等人,劉浩然喜做樂曲,軍中歌曲多走出自其手,所以軍中將士們非常喜歡這些歌曲,可是文士們卻不太喜這種太直白沒有韻律的歌詞,他們也一直擔心劉浩然屆時不要把國歌也
成軍歌那番模樣,屆時就頭疼。想不到劉浩然還識“大體”居然從儒學經典一《尚書》取了這麼一首詩來做國歌“承相此舉,真是令臣敬佩。卿雲爛兮,虯饅饅兮,正合我朝國旗顏
,
月光華,旦復旦兮正合我朝國號之名”李善長搖頭晃腦地説道,宋鐮和劉基相對一視,也在那裏點頭,他們都是學問大家,自然明白這首詩的出處和含義,這首詩據説是舜禹帝即位時,百官相和而唱,其中的意思是祥雲燦爛,延綿不絕,
月光輝,永駐人間,舜禹一直是歷朝歷代皇帝的“楷模”劉浩然願意以此為榜樣當然不錯,而且詩中意思非常吉祥,正好可以諭示大明國運昌盛,千秋萬代,拿來做國歌最好不過了,至於那旋律,沒有軍歌那麼殺氣騰騰,反而大氣端和,正好符合儒生文人們的要求,看到眾人無異,劉浩然便將這首卿雲歌定為大明國的國歌“…,老曾加油寫書,書友們就加油投票,呵呵“,如
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