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孔廟與北方士族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10694帝國的榮耀第一百七十三章孔廟與北方士族一兒宙,商為奄國都。周為魯國都。公示聳?口年楚滅鞏縣。公元38口年定縣名為漢陽。公元6年初定縣名為曲
。因“魯城中有
,
曲長七八里”而得名。
離曲三十里,劉浩然就看到遠處站滿了人,為首者正是一個四十多歲、風骨峻逍的男子,身後緊站着一位二十餘歲儒雅斯文的青年。
看到劉浩然車駕過來,為首的男子連忙跪倒行禮,大聲道:“臣孔克堅恭皇帝陛下!”後面的人也是黑壓壓地跪了一片。
下了馬的劉浩然連忙走上前去,一把扶住了孔克堅:“衍聖公,你是聖人後裔,怎能讓你行此大禮。”説罷,劉浩然擺擺手對孔克堅後面跪倒的人客氣地言道:“諸位都是北地的名儒士子,快快請起!”
“謝過陛下!”眾人隨着孔克堅齊聲謝了一句,紛紛站起身來。
“衍聖公,我是慕名已久,今才得一見,真是憾事。”聽着劉浩然這多有深意的一句。孔克堅不卑不亢地拱手答道:“陛下憂心匡復社稷大事,怎能被小事煩擾呢?”劉浩然不由大笑起來,這位孔聖人的五十五代世孫還真有點意思。
孔克堅,字壕夫,孔子第五十五代嫡孫,是上代的衍聖公。元至元六年公元駒年襲封衍聖公,階嘉議大夫,授通奉大夫,官至禮部尚書、國子祭酒,但都沒有赴任。到了至正十五年強年,也就是今年十月,元帝徵衍聖公孔克堅同知太常禮儀院事,以其子希學襲爵。準備將其硬拉到大都去了。孔克堅到大都呆了幾年,看到元廷朝堂上烏煙瘴氣,而天下卻是羣雄並起,世事紛亂,元廷已有暮落之勢,於是便找了藉口回鄉。元帝拉他去大都原本就是想在亂局中收攏人心。也不敢過於迫他,於是便準了。不過其爵位已經被其子襲承,由於這是元帝“亂命”劉浩然稱帝后不予承認,下詔命孔克堅暫居衍聖公舜位,孔希學改授國史館院士。
“陛下,這是小兒孔希學。”
“再見過陛下!”孔希學恭敬地拱手行禮道。
“原來是士行先生,果然一表人才啊!
“劉浩然挽着孔希學的手,欣然道。
“這位是山東大儒孫仲良,號虛懷先生,曾師從靜修先生家學。”孔克堅開始介紹起身後的名儒士子來,第一位是鶴髮蒼首的老者。看上去足有七十餘歲,拱手行禮已經是顫顫驚驚,彷彿風大一點都能被吹到一般,被擺在首位也是應當的。
靜修先生的弟子?劉浩然客氣的挽着孫仲良手寒噓幾句,心裏卻在思量着。來北方之前他是做足了功課,靜修先生也叫劉因,算是劉浩然的家門,只是這個家門有點不為劉浩然所喜,原因走出生容城今河北徐水的劉因父祖在金朝為官,世代業儒,其出生時金已經被滅了十三年,可是這個老夫子一生自視為亡金遺血,看着元廷就是不順眼。不過此人的學問非常高,與許衡、吳澄同列為元廷三大名儒,在北方士子中的影響可不一般,所以劉浩然儘管心中對劉因的為人不以為然,但是對其的嫡傳弟子卻保持足夠的尊敬和重視。
“這位是河南大儒姚尚魯,姚直齋先生乃雪齋先生之後,師從魯齋先生家學。”孔克堅介紹第二位五十多歲,一臉皺紋的男子。
這都是什麼人呀?姚樞的子孫,許衡的再傳弟子?劉浩然臉上着如
風般的笑容,心裏卻一陣苦笑。姚樞,字公茂,號雪齋、敬齋,元初名臣,理學家,曾經在元軍俘虜中訪得湖廣名儒一趙復,勸其北上講授理學,從而使得理學在北方廣為傳播。
“復趙復傳其學,由是許衡、郝經、劉因,皆得其書而尊信之。北方知有程、朱之學。自復始。”而姚樞本人也是一名理學大家。他與許衡在河南蘇門今輝縣西北相遇,一見如故,然後兩人與另一名儒窒默共進同退,講習經史,傳教生徒。
許衡就不用多介紹了,北方理學的領袖人物,他雖然在學術上並無大的建樹,可是此人曾經“輔佐”元世祖忽必烈傳承儒學,承宣化理學,並定其為官學。北方眾多儒生對其是歌頌備至,連江南很多學子儒生也頗知其名。
煌啪家族背景,許衡大家的嫡傳弟子,姚尚魯真算是北方理學界的一位夫腕了,劉浩然自然要對其客氣三分。
“原來是直齋先生,早就聽聞你的大名,化文先生胡從憲字是你的師門同窗吧?他對你的學問是推崇備至啊!”
“這位是河北大儒衞肇端,紹續先生,師從江漢先生。”客氣一番後孔克堅繼續往下介紹道。
好嘛,又是一個大拿,江漢先生,也就是北方理學始傳者一趙復,他北上傳學,誓不出仕元廷,最後終老於河北真定今河北保定,他“這位是河北大儒郝扶風,召公先生,陵川先生之孫。”劉浩然挽着這個六十多歲卻異常硬朗的老人,眼角不由地跳了一跳。陵川先生,正是郝經,他原籍山西陵川,後遷居河北保定。在北方理學幾位名儒中,劉浩然最不冒的就是這位郝經,因為這個老夫子提出了“用夏變夷能行中國之道,即為中國之主”也就是隻要蠻夷異民族對中原漢族地區實行了禮樂之治,就應該擁護和支持。他大力讚賞歷史上北魏孝文帝,認為其就是“用夏變夷之賢主”在他的眼裏,元世祖忽必烈也是這麼一位英明之主,所以他把自己輔佐元廷當成是光明磊落的事情。這個觀念與劉浩然的想法格格不入,但是現在不是翻臉的時候,所以劉浩然的臉上依然是笑容滿面,和藹可親。
接下來介紹的幾位,楊弼成是元初重臣名儒楊惟中的後人,江載源是名儒竇默的傳人,張謙是元初名臣張文謙之後,劉承志是元初名臣劉秉忠之後,王宜循既是元初名臣王詢之後,又是郭守敬的弟子,而張、劉、王三人算是州今河北邢台紫金山學派的代表人物。
接見這三位,劉浩然嘴角微微動了一下,他們可都是北方士子中的實力派,其父祖從忽必烈開始就在元廷出仕為官,積攢下來的人脈和實力不是那些名儒士子所能比的。
見完這些有名的北方士子名儒之後,後面的那些小角就不用孔克堅一一介紹了,而劉浩然也開始介紹起隨身的文人士子。
“這個是江西的程亞夫先生。乃勿齋先生之孫,草廬先生的愛徒。”劉浩然既然要上曲拜孔廟。也準備拜會一下北方名儒士子,自然身邊要徵召一些拿得出手的名士。程乃彬字亞夫,不僅是朱熹老夫子親傳弟子勿齋先生程若庸的孫子。更是江西理學奠基人、朱學大師吳澄之徒,這兩個身份自然夠重了。
聽得劉浩然這麼一介紹,孔克堅以下眾人立即對程乃彬拱手相禮,恭敬之盡表於
。
“這位是淅江的清節先生。”劉浩然繼續介紹道,清節先生名桂德。字彥良,淅江慈貉人,元末鄉貢進士,為倉山書院山長,後改平江路今蘇州學教授。前年應召,與程乃彬同列國史館院士,太子正字。
“聽聞諸位深習聖人之傳,朱子之學,晚生此來是要好好討教的。”桂彥良以字為名恭敬地拱手道,語氣中卻含着那麼幾絲火藥味。現在天下儒學以理學為重,而江南學子,尤其是淅江學子認為程朱理學的正統在金華,北方這蠻夷之的,久陷勒虜之手,能學到什麼理學髓,就算學到的也只是“偽學”而已。
不僅北方眾名儒微微皺起了眉。連孔克堅連忍不住心中苦笑。想不到這淅東名士話鋒不是一般的犀利,連自己都掃進去了。自從靖康之難,宋室南渡,孔聖人一脈也分為南北兩宗,雖然北宗現在世襲衍聖公爵個,但那是南宗讓出來的。
想當東第三代衍聖公孔端友恭負傳家寶“孔子及開官夫人楷林像。唐吳道子繪孔子佩劍圖”和“至聖文宣王廟祀朱印”等,近支族端木、瓚等南下揚州從宋高宗扈蹕,最後至臨安,是為孔氏南宗始祖。
而且這等忠義之事為江南士人所稱頌,一時奉衢州孔廟為正朔。雖然後來元廷將衍聖公和供奉改回曲,但是衢州卻依然是江南士人心中的“聖地。”自劉浩然掌江南之後,更是大力褒獎孔氏南宗,當代宗主孔希路被劉浩然上表,以小明王的名義授中散大夫,劉浩然稱帝后授其為正奉大夫,封承聖侯,世襲罔替。甚至江南有言論傳出,以南宗取悄北宗。這不能不讓孔克堅心生警怯。衍聖公這個個子雖然不好坐,但是也不能如此輕易地就送出去,現在關鍵在劉浩然這位新稱帝的天子身上。他到底是什麼態度?
劉浩然含笑在一旁望着桂彥良“挑釁”北方學子士人,看到幾位大儒雖然沒有怎麼動,他們身後的門生同窗開始鼓譟起來,於是咳嗽一聲説道:“清節先生一向好學如痴,想不到來了北方也是這般輕輕一句話便將桂彥良的挑釁變為士子之間的學識之爭了。
“衍聖公,請帶我等敬拜聖人吧。”劉浩然安撫下話題,對孔克堅道。
“陛下請!”走進曲,發現整個縣城都是圍繞孔廟、孔府等地而修建的,難怪。這裏姓孔的最大。來到孔府的大門口,抬頭望去,只見該門分三間。高七、八米,長十五、六米,寬十來米,上掛着“聖府”牌匾,左右中柱各有金字木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氣派!真不愧是天下第一家。
這時的儀門大開,劉浩然為首。一行人穿過六廳,直接來到大隻見這間大堂分五間,高個來米,長二十多米,寬十五、六米。正中設硃紅暖閣、公案及一品官儀仗。
站在中間四處張望了一下,然後走到一品官儀仗前細細地看起來,只見這裏擺着歷代歷朝皇帝的誥封策命,以及官印等物件,當然了元廷的物件已經被避嫌了。
瞻仰了一番後劉浩然來到孔廟,穿過聖時門,繞過杏壇,來到大成殿,這是孔廟的主殿,高二十點八米。闊四十五點七八米,深二十四點八九米,重檐九脊,黃瓦飛甍,周繞回廊,大殿結構簡潔整齊,重檐飛翹,鬥棋錯,雕樑畫棟,金碧輝煌藻井祜
飾以雲龍圖案,金箔貼裹,祥雲繚繞,羣龍競飛。四周廊下環立二十八
雕龍石柱,均以整石匆成。柱高五點九八米,直徑零點八九米,承以重層寶裝覆蓮。
大成殿內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三點三五米,頭戴十二旎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一如古代天子禮制。兩側為孟子、朱子兩位配聖,東位西向的是顏回、老子、莊子、韓非子、程頤兄弟等十四哲。金前都有供桌、香案、擺滿祭祀時使用的道、豆、爵等禮器。殿內還陳列着祭祀孔子時中和韶樂樂器和舞具。殿中懸着四塊匾額和兩幅對聯,其中正中一塊匾額正是劉浩然所提的“文人先師”這孔府孔廟包括大成殿都是明軍佔據山東後,緊急從江南調能工巧匠,招募民夫修緩而成,要不然經過十幾年的戰亂,如何有這番光鮮來首先是國史館院士,太子正字程乃彬代表劉浩然宣讀詔書,正式向天下宣佈冊封孔子為至聖先師,孟子為亞聖賢師,朱子為先賢明師,顏回等儒家先人為十四哲。
孔克堅為首眾人對着供在金前香桌上的聖旨三跪九拜,並行大禮。
接下來是祭祀孔聖人,今雖然不是正式的
秋大祭,但是由於有劉浩然這今天子在,這場祭祀輕慢不得。
祭孔大典主要包括樂、歌、舞、禮四種形式,樂、歌、舞都是緊緊圍繞禮儀而進行的,所有禮儀要求“必豐、必潔、必誠、必敬”
“聞樂知德,觀舞澄心,識禮明仁,禮正樂垂,中和位育”劉浩然等人先到廂房換過禮服。劉浩然自然身穿九龍度服,其他眾人則按照官職閒身身穿官制祭服和民間祭服。這時論到孫仲良在一旁做司儀,看到劉浩然拉開架勢準備跪拜行大禮,他一時慌了,連忙與孔克堅等人勸阻道:“陛下乃天下之主,如何能行此大禮!”
“衍聖公此言差矣,至聖先師乃天下讀書人之師,劉某不才,出身草莽,只敢恭據半個讀書人,今能在孔廟跪拜聖人,乃一生幸事,如何使不得!”見劉浩然擺出如此誠懇的態度,而且又異常堅決,孔克堅一時也不好勸阻了,只好作罷,聽從司儀安排開始祭祀儀式。
司儀孫仲良首先高聲唱贊禮。然後拈鼓、再拈、三拈、淨手、按官職高低和身份順序排班,司俎、司祝、司樂等執事者各執其事,升炮鳴鞭炮,奏樂大吹、細吹。整冠掀領,主祭人三獻祭,原本主祭人應是孔克堅,但是現在變成了劉浩然。
劉浩然在首,肅然而立,旁邊由桂彥良擔任的正獻官帶着獻官先奉上黃的絲綢和仿周禮的酒杯,此為初獻
爵。在祭孔大典中擔任正獻官,尤其在天子主祭的祭孔儀式中擔任正獻官是何等的一種榮耀,桂彥良早就收起了輕狂之心,一舉一動唯恐違了禮。
接着劉浩然誦讀早就由宋謙捉刀做好的祭文,然後雙手將黃絹祭文供奉安好,眾人跟在劉浩然後面向孔子像行五鞠躬,再齊聲唸誦《孔子贊》:王棄下衰,文武將墜。尼父生,河海標異。祖述堯舜,有德無位。哲人其萎,鳳鳥不至。
《孔子贊》有幾個版本,有三國魏阮籍的《孔子詩》,晉朝摯虞的《孔子贊》,前宋米節的《孔子贊》,前宋太祖皇帝趙匡胤的《宣聖贊》。這裏用的正是宋太祖的《宣聖贊》。
亞獻禮儀差不多,是由姚尚魯擔任的亞獻官帶着獻官奉上香,再由劉浩然帶領向孔子像五鞠躬,齊誦《孔子贊》。
終獻是由衞肇端擔任的終獻官帶着獻官奉上合周市的妹酒,再行五鞠躬,齊誦《孔子贊》。三獻後便是獻牲畜,雲馬,進供養,再由司俎擺設燃香焚雲馬錶,主祭人劉浩然帶頭,由司儀聲導,殿內外人員行三跪九叩大禮,後由司祝頌讀祝文祭文、疏文、望燎點燃在殿外堆放之松蓬,仰視、升炮、大吹,待火熄後,復個仍按順序站定,又行三叩禮後,平身、鞠躬、按順序退班,這才算儀禮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