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二百三十章羅貫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劉浩然算是明白了張明善所説的意思。羅貫中先以進獻完本的《三國演義》,然後求自己為其老師施耐庵的《水滸傳》作序。只要有大明皇帝陛下作序,自會名動天下,各大書局也自會爭先搶着刊行。他這是以自己十年的心血為亡師完成遺願。

劉浩然不由長嘆了一口氣,施耐庵博古通今,才氣橫溢,舉凡羣經諸子,詞章詩歌,天文、地理、醫卜、星象、一切技術無不通,三十六歲於劉基同榜中進士,曾在杭州做了三年官,因不滿元廷官場黑暗便辭官而去。

後張士誠在高郵起事,其部將卞元亨是施耐庵舊識,極力向張士誠推薦。後來在卞元亨的秘密造訪下,施耐庵離開了蘇州趕越高郵,在張士誠幕下任職。

後來張士誠準備南下爭奪東南之地,施耐庵覺得張士誠不佔天時地利人和,極力反對。張士誠不聽,結果大敗。

經過此事,加上張士誠開始信任妄小,自暴自棄,施耐庵灰心至極,便離開高郵潛回蘇州隱居。

後來劉基向劉浩然推薦了施耐庵,可其因為曾經投身過張士誠,恐遭朝野士人恥笑,於是便屢屢拒絕。劉浩然見請不動他,只好贈以布百匹,白銀五千兩。以安其家。

後來施耐庵不耐蘇南文人時其的熱風冷嘲,便投奔居住在興化的好友顧逃,在白駒修了房屋,從此隱居不出。五年前可能施耐庵覺得自己難久於人世,恐耽誤弟子羅貫中的才華,便將其託付給已經功成名就的好友張明善。

想到這裏,劉浩然不由嘆息,真是造化人,施耐庵居住在蘇州,也能被蘇北的張士誠給請了去。

“貫中,書稿可在?”

“回稟陛下,書稿就在門外。”

“抬進來。”侍衞武官抬進一口箱子,裏面全是滿滿的書稿,分左右兩疊。左邊是《忠義水滸傳》,右邊是《評話三國演義》。

劉浩然順手擰起右邊的書稿,只見上面第二頁寫着:“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尖必分這才是正版的三國演義。

劉浩然思量了一下。提筆在書稿封面上題下一行字:“著者:劉浩然、羅貫中。”羅貫中一看便急了。連忙拱手道:“陛下,這萬萬使不得。臣只是整理編輯而已,如何能具這著者一名。”劉浩然擺擺手道:“我所述的三國演義只得其形,你所整理的才是三國演義之魂。原本這著者之名應該你排在前面,只是這樣恐怕你就不敢將此書刊行了,我就汗顏愧領名了。”張明善非常瞭解劉浩然的格,也被他網才那句“我只得其形,你得其魂”所動,他做為一個文人,最欣的是自己的作品被世人所承認和讚賞,尤其這個人還是大明天子。

張明善拉了拉羅貫中的袖子,對他言道:“貫中,陛下的天恩你就受領了,陛下見不得惺惺作態之人。”羅貫中當即神肅穆,拱手深鞠一躬道:“臣謝過陛下天恩。”

“不,應該是我要謝你,如果不是你整理編輯和潤筆。我所述的三國演義永遠都是鄙之書。”

“劉浩然説的是事實。他所講述的三國演義不及原著的十分之一,可這是皇帝陛下親口講述引。般人不敢動筆修改。可是就這樣一本書真的刊行天下四”在歷史中和眾多評話一樣很快就消失了。要真是那樣,劉浩然覺得自己簡直就是毀了幾乎可以代表中國文化的一部鉅著,這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幸好正牌作者羅貫中此前一直有寫一部三國的,看到劉浩然所述的三國演義“草本”和自己構思的非常相似,於是便費了心思將其完善,總算沒有讓這部鉅著被一個無恥的“割竊者”毀掉。

劉浩然抖着第一頁稿紙道:“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華夏曆史就一定要如此循環輪迴嗎?可每一次分分合合掩蓋了多少冤魂和血淚。”聽到這個沉重的話題,張明善和羅貫中都不言語了。

“明善,貫中。你們説説,我華夏曆史為什麼會分就必合,合久必分?”張明善猶豫了一下先開口道:“回稟陛下,依臣愚見。這天下動盪,百姓困苦不堪。自然是思安。此為大勢,此時定會有英雄豪傑順勢而為,便可盡收民意,一統天下。至於這合久必分,臣愚鈍,不敢妄言。”合久必分可是個話題,而且歷史很多名士文人也對此爭論不休,張明善不敢妄下斷言。他身為廉政公署都使專員,抓了不少貪官污吏,其中不乏位高權重的俊才,得罪了不少人,所以他必須保持慎獨的態度,避免被仇人抓到把柄。

劉浩然把目光轉投到羅貫中身上,他猶豫了一會便開口道:“回稟陛下,依臣之見,前朝往往是太平久,上至君王,下至臣子,奢華享樂,文恬武嬉小盤錄加重,尤其是地方豪強橫行,魚百姓,故而民不聊生,頓生始亂。”説完這些。羅貫中後背都出了一縣冷汗,這種亡國之話如何能在皇帝陛下面前説。要不是劉浩然的目光得太緊,他一時受迫不過口而出,説完便後悔了。

“貫中説的捱到一點邊了,只是還沒有説到重點要害。”劉浩然笑着説道。

他知道,羅貫中作為與“倡優故藝”為伍的戲曲平話作家,被正統的儒家文士被視為每欄瓦舍的下九,要不是其老師向張明善託付,估計他這輩子都難以出頭。在另一個世界裏,這位寫出中國四大名著的高人,不要説正史。連文人編撰的野史也看不到他的記載,只有一位明代賈仲明在其編著的一本小冊子《錄鬼簿續編》中留下了那麼簡單的幾筆,其餘的多是民間傳説了。

“但是此人有大才。看看他寫得《三國演義》就知道了,這本書體現出其的博大深之才。經天緯地之氣。可以看得出他通軍事學、心理學、智謀學、公關學、人才學。如果沒有人的智慧,豐富的實踐,執著的追求,何以能成為這般全才?

“這樣吧小貫中。我會請國用、伯温先此完本《評話三國演義》,再請他們各寫一篇序文。至於子安先生心血《忠義水滸傳》,我閲後定會做一篇序文。與《評話三國演義》一同刊行。只是這名字,我建議改為《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如何?”x播s廣告時間哦“謹聽陛下的安排。”劉浩然給《三國演義》改名走出於習慣,給《水滸傳》改名除了習慣之外,更出於個人喜好。在四大名著中。他對《水滸傳》最不興趣,對裏面為了所謂的義氣動不動就殺人越貨,絲毫不將他人的命當成一回事,什麼投名狀,什麼十里坡人包子,這江湖義氣也太“黑”了。而且劉浩然現在站在一個統治者的立場上,他可不認為梁山好漢一邊四處“替天行道”一邊等待招安是忠。所以當下就決定將忠義兩字去掉。

“貫中,兩書刊行後。你出面主持一場大討論,談一談為何我華夏曆史上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會知會惟庸,讓他在《大明邸報》上安排一個專刊。”看到羅貫中面有難。劉浩然揮揮手道:“沒有關係的,真理是越辯越明,我們只有清楚了為什麼會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才能避免這個悲劇生。”張明善拉了拉羅貫中的衣角,阻止他繼續開口。

張明善已經看出這是劉浩然在考驗羅貫中,而這種考驗往往是提拔的開始,再説了,羅貫中是奉旨展開這場討論的,真要有人找茬,你自個找皇帝陛下説去。而能夠讓皇帝陛下賞識羅貫中,對其加以重用,這也是張明善此行的一個重要目的。他執掌廉政公署多年,年紀也大了,退出公署應該就在幾年內的事情。而站在他嫉惡如仇的立場上,張明善希望廉政公署這把反貪污**的利劍將來能夠繼續揚光大,因此他想找一個。合適的接班人。而羅貫中正是合適的人選。他出身卑微,在民間遊歷多年,深知百姓的疾苦,為人又正直,痛恨惡。最重要的是他聰明多謀。一般貪官都是聰明之人,你沒點本事是抓不着他的證據的。

待到張明善和羅貫中走出去後,劉浩然對隨即走進來的劉存玄問道:“胡惟庸最近一段時間還經常去李府走動嗎?”

“回稟陛下,自胡惟庸胡大人調京以來,往李府走動反而少了。此前其在貴州布政使任上,每一季都要派人去李府送禮問安。調京這一年多隻親自上門拜訪過兩次,遣人送禮問安也只有兩次。”

“百室有什麼反應?”

“回稟陛下,李相誇胡惟庸胡大人懂事。”劉浩然不由笑了笑。李善長身居相一職,當然知道避嫌。

現在胡惟庸也是直學士,要是還像往常一樣走動密切,反而會招來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