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第364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隨着扶桑傾國之兵雲集。京都城內幕府大將軍豐臣秀吉天天派人命令發動大舉進攻,城內兵馬也好裏應外合,夾擊天朝軍。
可是城外扶桑諸藩的兵馬本就協調不起來,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一小部分大名甚至已跟天朝那邊接上頭,他們説什麼也不會輕舉妄動的了,另一小部分大名忠於幕府。想發動進攻,卻獨木難支;而大部分大名一心觀望,等待時機變化,再作決定,也不約而同按兵不動。
京都內的幕府大將軍豐臣秀吉急得腦門冒煙,什麼辦法都用盡了。諸藩兵馬就是不動,到後來他病急亂投醫,甚至把天皇都搬出來了。
然而也不起作用。天皇早就是早早供起來地擺設了,沒人拿天皇的命令當一回事。
幾個幕府死忠派大名實在看不下去了,終於率自家本部兵馬發動進攻…結果可想而知,人數有限地進攻部隊遭到無情的暴打,損失極其慘重,很不光彩地逃了回來,灰頭土臉,實力大傷。
這麼一來,就更沒人願意進攻了。
對峙的這段子,隨着九州迅速佔領,天朝一方的後續援軍源源不斷開到,使天朝軍在京都一帶的兵馬達到十四五萬人,界港守備兵力也得到極大充實。
令全軍將士到意外的是,援軍當中竟有一支一千六百人的倭人士兵,據九州長孫無忌的説法,這些倭人原本是打散地九州地方兵,因皇帝寬鬆懷柔的佔領政策,他們主動前來投靠的。這可是件新鮮事,全軍將士為之嘖嘖稱奇。
楊廣龍顏大悦,看來懷柔政策起到的效果相當不錯,人心向背才是最大的力量,九州佔領後,倭人百姓的反抗應該會非常少。這在一個民族征服另一個民族地過程中 ̄ ̄尤其是倭人那麼強悍瘋狂的民族 ̄ ̄是十分少有的。
天朝軍在扶桑本州已有十六萬大軍,與扶桑傾國之兵三十餘萬對峙,一旦大戰暴發,就是最後地大決戰,勝者將擁有整個扶桑國。
第362章以野田家為首的幾家早就與天朝軍接好了線的大名,也公然宣稱與幕府劃清界線,準備投靠天朝。而其餘的大名則惶惶不可終。
當天晚上,扶桑諸藩之間發生了幾場小規模火併。原因是諸藩相互猜忌,相互防範,嚴重不信任導致的意外衝突。一夜數驚,人心惶惶。
扶桑眾大名的團結徹底破裂,各家有各家的小算盤,誰都拿不準哪家是盟友,哪家是敵人。各自為政,成了一盤散沙。
到第二,後方九州已基本上宣告平定,秦叔寶率一支軍隊來增援,九州由另一員大將長孫無忌率兩三萬兵鎮守。
至此,從界港到京都一帶天朝兵力達到十七萬之多,加上野田家和歸順的十幾家大名的六七萬人馬,兵力已十分充足,發動總攻的時機業已成。
擺在天朝軍面前有兩條路,一是集中兵力猛攻京都,京都一下,附近人心渙散的大名們一定會投降;另一種策略是先打擊搖擺不定的各家大名,他們作出最後的抉擇,待降服了附近所有大名之後,再進攻京都。
御帳中,主要將領就這兩種策略各抒己見,討論得十分熱烈。最後,楊廣考慮到扶桑京都不比別的地方,打起巷戰來,一定得付出慘重的傷亡,他決定先對付京都附近的各家大名,那些傢伙當牆頭草兩頭倒夠久了,是時候跟他們來個了結了,要麼投降,要麼滅亡,沒有第三條路。
當,楊廣揮兵東攻,與野田家聯合進兵,到最後
降了兩家,擊潰了一家,全殲了一家,戰果相當輝煌。
這場仗又給了其餘兩頭倒的大名不小的衝擊,有三家大名震恐之下連忙表示歸順,還有一家連夜逃跑,想離開這個是否之地,逃回自家領地。
不過逃回領地顯然不是個好主意,因為這場大戰將決定整個扶桑國的歸屬,逃得再遠也逃不出扶桑四島,到時候不管天朝軍勝利還是幕府勝利,都饒不過他。所以京都附近儘管兇險萬狀,絕大多數大名還得待著。
次,楊廣率大軍進攻京都北邊的眾大名,以野田家為首的歸順大名協同行動,以泰山壓頂之勢撲將過去,北面六七家大名不戰而降。
戰局大勢急轉直下,扶桑各地大名紛紛背叛幕府,轉而倒向楊廣。此消彼長,扶桑京都已岌岌可危,幕府朝不保夕。
經過他的前兩次打擊,現如今京都附近東面和北面的扶桑大名已被降服,南面是從界港來的方向,一直在天朝軍控制之下,只剩了西面還有十來家扶桑大名盤踞,至今還在搖擺不定,遲遲決定不了站在哪一方。
而楊廣今天不允許他們再搖擺,他們必須作出抉擇,歸順或覆滅,二選一。
楊廣率五萬最鋭的天朝遠征軍,以野田家為首的歸順大名也率部來助戰,共計二十餘萬人,對方只有各自為政的三四萬人,很那麼種巨石壓卵的味道。
對於天朝軍的舉動,京都內的守兵可以説一點辦法都沒有,幕府將軍曾想趁楊廣率兵降服各部大名時派兵出城反攻,結果剛一打開城門,就是一陣強弓硬弩外帶炮火覆蓋過來,嚇得連忙又關上城門,再也不敢輕舉妄動。
幕府將軍豐臣秀吉只能抱着絕望的心情,眼睜睜看着城外大名一個接一個投入對方帳下,天朝皇帝龍旗逐漸將京都包圍。
楊廣率二十餘萬人馬近京都西面的大名軍營地,還未開打。就有三家大名不戰而降。蕭若表示歡
,然後毫不拖泥帶水,下令對其餘大名發動進攻。
戰鬥剛剛開始,又有四有家大名倒戈歸順。剩下幾家大名堅持抵抗,其中有兩家大名在吃不消的時候投降。只有兩家大名誓死效忠幕府,要拼死一戰。
楊廣指揮二十多萬人馬,包圍這兩家大名地營地,從四面八方發動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