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匆匆十五年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各方勢力落子下注後,天下局勢就進入了快速演化的階段。
永和十五年,大乾皇帝崩,僅有三歲的太子繼位,改元永安。任命高和、任通明、劉果、趙雲錦為輔政大臣,太后垂簾聽政。
黨爭愈演愈烈,天下漸生亂象。…永安元年,天下大旱,赤地千里、人煙斷絕,百姓“易子而食,析骸以爨”關中龍興之地,京畿重鎮,也生不穩之象。
八月,民陳永慶於關中起事,號稱“大順王”喊出“等貴賤,均貧富”、“伐無道、誅暴乾”等口號,聚集
民,連下兩府,每到一處,均殺大戶,開倉賑濟災民,從者
眾,關中震恐。
九月,陳永慶連戰連捷,大破朝廷軍隊,一度打到長安城郊。
長安城內人心惶惶,太后與小皇帝哭祭太廟,連下三道罪己詔。同時號召天下各路軍隊起兵勤王。此是天下大亂之始。
關中連番大戰,打了兩年,耗費甚巨,才將陳永慶剿了下去,此時,關中已經殘破不堪,十室九空。
朝廷之力衰,各地諸侯割據之象愈演愈烈……吳州。
永安二年,任命吳起為吳州經略安撫使,調入建業。此是一州最高軍事長官職位,統管軍民。
吳起以“餘匪未清,恐生禍端”
“德行淺薄,不堪大任”為由,抗命不尊。
五月,於臨安府邊境與州兵戰,小勝,吳起上書請罪,朝廷收回之前任命,改為罰俸半年。
吳起於臨安府“私貢賦、募兵卒”
“文武將吏,擅自署置”漸漸羽翼豐滿,威嚴盛。
永安三年,自領伏波將軍,此是朝廷正四品武將職位,開府建衙,正式割據臨安府,成為一方諸侯。
受其影響,吳州各地蠢蠢動,朝廷州牧對吳州漸失掌控。…轉眼已至永安十年。
安昌縣,城隍廟內。
經過十幾年歲月的打磨,城隍廟已經洗去初建時的青澀,有種深厚的歷史沉澱之,形成一股獨特的韻味,環繞殿內。
此地仍舊香火鼎盛。信徒香客熙熙攘攘,供奉不絕,香菸裊繞。
廟祝眾多,招呼信徒,一切都幾如從前。只是香客上香時,多了一段祈禱經文。
“…承天之命,職任城隍…奠安社稷,鞏固金湯…掌冥陽之責任,賞罰之權衡。”
“天神之鑑,若觀火…福爾下民…”這卻是《城隍經》,方明和屬下的一班文臣搞出來的經文。
方明深知,不管什麼神,總有一套教義,管它是真是假,只要能自圓其說,就有人信奉。然後就可推廣下去,形成信仰上的統治基礎。
以前卻是忙著傳播信仰,顧不上這個。
現在有了時間,自然補上。大體上還是鼓吹城隍神上應天命、下福萬民,這是豎立神權合法,以正名分。然後宣傳只要生前虔誠,就可如願,死後還有福報。再稍微加點懲惡揚善的告誡,就是《城隍經》的全部內容了。
現在看來,效果還算不錯。
方明看著下方虔誠祈禱的信徒,泛起思緒。
如今的安昌縣,因為兇鬼不存,四大家開良田萬畝,實力大增。其餘鄉紳看見好處,也紛紛跟進,開墾荒地。一時間屋舍儼然,良田阡陌,活民萬餘。
加上天災,有著民,來此當佃戶。如今的安昌縣,已有民六千戶,三萬人左右,可稱富裕小縣。
城隍信仰,經過十幾年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已經深入百姓生活當中,加上方明大力宣傳,基本讓百姓知道城隍與其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息息相關,聯繫緊密,不能背離。可以說,信仰完全鞏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