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67章吆喝工役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後至西山最幽絕處,見有冬青數株,諦視之,下有桐棺一具,業已朽敗,槨上泥汙堆積,並無封志,白骨已於外。懷珍未知果為父骸與否,方刺臂滴血,忽見骨旁有玉玦一枚,不大泣道:“此真我父遺骸了!”朱叟忙問其故,懷珍指著玉玦言道:“家中老母亦藏有玉玦一枚,常言此玦本屬雌雄成對,雄藏母所,雌在父所,今既有玉玦,必為我父無疑,但處事不可不慎,仍當瀝血以驗直偽。”遂帶淚刺臂,以血滴之,沁入骨內,滴滴不溢,乃撫棺大痛。將骨殖第其甲乙,以次包裹,揹負而回。村中人見懷珍覓得父骨,莫不嗟嘆,謂系純孝所致,爭先延請懷珍,殺雞為黍,烹羊炰羔,為之稱慶。

並延朱叟作陪,連飲三,忽聞道路傳言,朝廷遣使伐陵,取骨搜寶,使臣已至臨安,會合了行省平章,不即抵會稽。眾人聞言,莫不驚訝道:“自古以來,未聞有伐陵天子,恐是道路訛傳,不可源信。”不料愈傳愈真,會稽官吏且預備欽使行轅,其事必非虛懸。眾人盡皆憤憤地說道:“奪其國,更伐其陵,也未免太不仁了。”朱叟更悲惋泣下道:“巍巍至尊,沒後至不能保其朽骨,宋朝諸帝,真是不幸了!”有少年姓唐,名珏,字玉潸,生,見義勇為,奮臂大呼道:“我等逐遊於獅山屓湖之間,目觸殯宮,時懷水土之恩,如今遭此大變,理宜瓣香杯血,向陵前致奠,以表寸心。”眾人皆以為然,惟朱叟沉不語,若有所思。陶翁向他說道:“叟平以忠義自許,此時遭遇大變,因何反無表示?”朱叟搖頭道:“徒往一奠,陵骨仍不可保,必須籌一長策,保全諸帝之骨,不為傷殘,方可略盡我等之心。”唐珏又大呼道:“老丈如有妙策,可以保全陵骨,小於雖赴湯蹈火亦所不辭。”眾人亦拱手道:“不特唐義士一人願為盡力,我等亦當聽命於叟,竭盡棉薄,以保陵骨。”朱叟道:“此時別無他法,惟有取它骨以易諸帝之骨,藏之它所。

但頃刻之間,安有如許骨殖,可以遍易諸陵呢?”唐珏向懷珍道:“事已急迫,請先以今先尊之骨,易取一陵,其餘骨設他法。”懷珍聞言,涕泣不答。朱叟道:“此計甚善。

韓縣尉以臣代君,朽骨猶存忠義。不意千里尋親,不得老父之骨,反得君皇之骨,忠孝兩全,可以名傳千古了。”懷珍方才點頭應允。眾皆大喜,急往易骨。

行抵水澳,忽江邊一乞丐,揹負竹筐,手持竹夾,長歌而來。眾人見他形狀奇異,細聽其歌道:滄桑變易兮陵谷遷,移珠宮壤土兮衰草離。高孝兩朝兮惠澤遍施,遺骸不保兮令我心悲!

唐珏聞其歌,知為非常之人,正上詢問,那丐者見了眾人,已正說道:“諸君比鄰殯宮,竟忍袖手旁觀,不一援手麼?”唐珏遂將易骨之意告之,丐者大喜道:“不意彼此並未謀面,竟有同心,我自聞得伐陵取骨,搜索金寶之耗,即扮為丐者,沿路行乞,遇有無主孤墳,便取其骨殖,置於筐中,來此易骨。

正慮獨力難支,不能勝此大任,今得諸君,大事成矣。”唐珏等亦復大喜,亟詢姓名。丐者自言姓林,名景曦,字霽山,故宋之太學生。得與諸君共事,志願可以克償了。遂相與前進。

先至理宗陵所,但見墓木高拱,翁仲已欹,駝馬慘淡,丹青剝落,寒食青草,夜月棠梨,淒涼景況,令人難堪。朱叟慘然道:“身為皇帝,反不如民家,遇時逢節,猶有以麥飯樽酒澆奠墓前。”言罷泣下。眾人皆泣,遂向陵寢禮拜一番,那羅翁本是故宋中宦,深知陵中折廣狹曲佈置之法,引眾由隧道而入,徑達寢殿,以錢管掘開寢門。

即見白玉棺,置於正中,眾人捩其樞紐,棺蓋自啟,以懷珍父骨,易出理宗之骨,其餘玉匣珠襦,以及殉葬的珍物,分毫不動,仍由懷珍負骨而出,掩閉其關,其隧道,土不痕,仍復如故。

又至高孝諸陵,以林景曦筐中之骨,一一易置,最後又及后妃陵中,骨已用罄,乃分道往各處無主孤墓中,搜取人骨,不論貴賤不拘長短,七手八腳,盡將南宋帝后骨殖換出,遂斫文木為櫝,紉黃絹為囊,各署陵名於外,共得帝后之骨二十四具,葬之蘭亭山下,瘞葬既畢,乃市羊豕,具牲醴,由唐珏作文祭告,林景曦詩憑弔。

朱叟對眾人說道:““瘞處若無標識,將來無人能知其地了。”林景曦道:“此言甚是,我意標誌不須他物,宋故宮中冬青樹極多,每瘞一處,即移取冬青一株,植於其上,他有繼我等之志者,冬青樹即可以作為宋君的墓誌。”眾人皆以為然。唐珏首先移冬青,種植且詩道:一杯自築珠宮土,雙匣親傳竺國經。只有風知此意,年年杜宇哭冬青。

眾人亦各移一株,植於所瘞土堆之上,人多手眾,不止片刻,二十四株冬青樹已整整齊齊載植好了,又哭奠一番,再拜辭別而散。散時相約,各秘其事,除與事之人以外,更無知者。

其時在元世祖至元戊寅歲,十二月初八。至今屓湖之濱,獅山之側,冬青樹植立於上,有塋址隱約可辨,共計二十四處,世人因號之為二十四堆,即南宋諸帝后埋骨處也。後人有詩吊之道:屓湖湖水明如鏡,照出興亡事可哀!

二十四堆草綠,錢塘風雨翠華來。話說盧世榮、咬住,一路前來,浙江行省平章哈馬黎與江南浮屠總教楊璉真珈,已聞報侍郎盧世榮、內侍咬住奉命伐陵。哈馬黎同楊璉真珈連忙出郭接,排了香案,宣過聖旨,飛馬報往紹興,命官吏預備伐陵。

知府劉含芬乃是漢人,聞了飛報,暗暗啜泣,卻又不敢逆旨,只得會同會稽、山陰、蕭山三縣知縣,承辦差事,備齊車馬,董率役丁在陵所只候。

盧世榮、咬住同了楊璉真珈,鳴鑼喝道而來。先至宋理宗陵寢,在左近略略巡視,下令人役於動手之時。

對於金寶不得損傷,亦不準隱匿,違者以逆旨論,立斬不貸。人役奉令,一聲吶喊,耰鋤齊舉,但見雲愁霧慘,黯見悽,天地為之失,草木為之飲泣。林中鳥雀,聞斧聲而驚飛。山內狐兔,見鋤影而逃竄。鸞鳳文石,成為碎屑。

螭龍豐碑,悉臥沙土。一層層掘將進去,將珠玉金寶,盡行輩出,由內侍咬住逐一檢點,報明侍郎盧世榮,執筆註冊。工役們掘至裡面,見石門緊掩,不懂啟閉機關,任你如何用力,也不能開。其時督視工役的,乃是西僧楊璉真珈,見石門堅不可開。

即命取過鐵錘,用力攻擊,只聽一聲響亮,如天崩地塌一般,兩扇石門直倒下來,將工役壓斃三十餘人。楊璉真珈幸虧逃走得快,方才沒有被石門壓著,保全了命。不然大怒起來。

吩咐工役,從速將地上壓死的屍首搬將開去,恨恨說道:“俺因為是帝皇的陵寢,不忍過於毀壞。誰知死鬼無知,膽敢將石門來壓俺。俺命在天,豈是死鬼所能捉的?俺如今倒要施點手段,使他的骨殖萬劫不得超升,以報此仇了。”未知楊璉真珈又要施行什麼手段,且聽下回分解。***話說楊璉真珈見石門倒下,壓死工役,自己亦幾乎廢命。

他不怪自己做事魯莽,反遷怒理宗,說是死鬼恨他掘陵,故在暗中捉,使石門倒下,驚嚇在事之人。因此拿定主意,要在枯骨上報復這一驚之仇。當時也不言明,吆喝工役,直入寢殿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