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一九七章小農思想害死人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廣場協議在9月22簽訂之後,美、、英、法、西德五國就開始聯合干涉外匯市場,在世界範圍內開始大量拋售美元,形成美元的大幅度貶值。

在此後短短三個月之內,也就是到1985年12月的時候,美元迅速從1美元兌380元左右,下跌到1美元兌200元左右,跌幅超過百分之五十。

自然,由於早就有所準備,在本的陳彼得早在9月21的時候,就通過手頭的資產大量貸款,反過來投入外匯市場,全部賣空美元,然後繼續玩疊加單,利用在本的本土優勢,幾乎是在跟各國財團同步,甚至還搶先半步大肆掠奪本財富。

面對這種赤的掠奪,本政府毫無政策。經過這一段時期的研究,唐歡也算明白了,其實本政府並非真的對此沒有辦法,也不像後來所說,本沒有經濟人才,真正的原因是,本無法對自己的經濟政策做主。

其實要通過經濟手段掠奪財富,最大的殺器,就是浮動匯率,這玩意表面看起來對活躍經濟很有好處,能夠規避一定的匯率風險,但其實就是給金融高手跟強勢經濟體玩掠奪用的。

本政府的金融匯率政策,1949年到1971年的時候,原本是固定匯率,然而到了1971年,卻被迫改變這種政策,變成浮動匯率。

其實當時的美國政府跟國際炒家團,原本是想在70年代,特別是石油危機時期就搶本一把的,只是沒想到本人消費熱情不高,反而對賺外匯情有獨鍾,生產的產品競爭力也世界第一,因此這個企圖並沒有得逞。

不過,當時的企圖沒有得逞,並不是放棄了掠奪本。而是在醞釀更大的掠奪計劃,甚至唐歡在經過一系列調查以及跟陳彼得的過程中還驚異的發現,原來整個七十年代本貨在全世界範圍內的銷售狂,還是美國的那些海外財團放水地結果。

剛開始,這讓唐歡還有些不理解,畢竟在他記憶中,貌似自從1980年本汽車坐穩第一把椅之後。美國政府曾經對此進行過多次涉,進行了一系列聞名的汽車貿易戰,按說這應該是美國政府痛恨才對,怎麼會故意放水呢。

經過陳彼得的一番電話解說,唐歡這才明白,原來本賣車賣的越多,外匯賺的就越多,儘管也同樣傷害了美國汽車製造商。但就總體來說,卻對美國的金融家們有利。

一切的一切,都是美國那些金融炒家們地傑作,而美國政府之所以在汽車貿易戰中並沒有佔優勢,並非是美國政府跟本還講點什麼道理,純粹是那些美國國內的金融財團幕後推動阻撓的結果。

換句話說,美國政府跟那些金融財團。既有利益聯繫,也有利益衝突,按照陳彼得的話說。那些大鱷們,本不在乎哪個國家哪個國籍,他們只在乎這個國家能不能為他們提供更方便的賺錢機會。

也就是通過陳彼得。唐歡終於瞭解了一點後世所謂國際銀行家的冰山一角,也終於明白了,世界上那龐大金融遊資的主要來源,更明白了所謂美元政策的真正含義。

據陳彼得地描述,這些背後的金融炒家,他們百分之九十以上集中在美國,也就等於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玩家都在美國。

從某方面來說,或許這些炒家團是這個世界最公平的一個團體。他們沒有任何的人種歧視。也沒有什麼亂七八糟的主義,加入他們這個***從頭到尾要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賺錢。

只要你會賺錢,只要你能賺錢,那麼不論你是種族主義者中的黑鬼還是黃皮猴子,都會成為他們地夥伴,當然,要是你在這個過程中出破綻了,也會馬上被他們群起瓜分。

之所他們中最多的是銀行家,那是因為銀行表面看起來只是一個金融服務行業,表面利潤並不高,但是銀行卻是一個資金運轉的通道,所有大額資金地轉,都要通過銀行,而在這個轉的過程中,上下其手的方法就多了去。而且如果是銀行自己直接進行投資地話,不但可以用一塊錢當成十塊錢這樣花,在抄外匯的過程中,還可以直接就使用更高倍數的槓桿效應。其實所有的外匯保證金易,都是通過銀行,而銀行往往為了規避風險,有時候也會自己做,而槓桿效應要比普通在外匯市場上放出去的還要高。

銀行自己做外匯易,這當然是違規,不過類似的違規已經多不勝數,只要投資不失敗,那就沒有問題,所有出問題的銀行違規作,都是投資失敗而被發現。

儘管也有管理銀行的所謂金融監管,但這東西對他們這些銀行家來說,不過是換個稍微有挑戰意義地玩法,所有地法律他們都可以找出n多漏,並針對這些漏做出新的規避方法。

在唐歡所知道地世界裡銀行家在表面上並沒多少財富,比如那些銀行總起來的規模,甚至還不如那些零售企業。之所以造成這樣,是因為那些零售業軟件業之類,是實實在在的經營,利潤雖然不如金融業那麼大,但風險小,而金融投資的風險很大,不可能一直如唐歡這個變態這樣只成功,不失敗,很多銀行都是成功與失敗並存。x君x子x堂x首x發x比如微軟跟沃爾瑪,他們這樣的企業,很難讓他突然倒閉破產,但銀行業來說,可能一個投資不好,一個龐然巨物就會轟然倒塌。唐歡前生08年那場金融危機裡,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只剩下兩家,就是這個道理。

不過,表面看起來是這樣,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銀行可以倒閉,但那些銀行的頭頭們,或者說是那些銀行家是不會有損失的,因為破產就意味著他們不用為自己的失誤負責,他們依然是隱藏的鉅富。可以把錢轉移到其他地方,比如瑞士銀行等離岸公司,然後再換個身份繼續玩。

後世美國之所以要求瑞士銀行公開名單,表面看起來是要譴責這種不規矩的金融制度,要求公平,其實是要拿那些掠奪了美國財富的銀行家開刀,要不是美國在那次危機中受創太深。他們才不會管別人死活呢。只是很可惜,這種做法很難很難,至少在美國曆史上,貌似二戰以來,特別是在肯尼迪被殺之後,美國政府拿這些銀行家還從來沒有辦法過。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政治,則是金融的延伸,當然這之間也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往往一場戰爭之後,可能新地政治格局就此改變,然後新的金融規則也會發生變化。

在二戰結束以後,新的金融寡頭開始崛起,而舊的金融寡頭也沒有消亡。反而聯合那些新的金融寡頭一起,開始以美國為中心,利用更為發達的通訊通技術。通過美元這種金融產品,在世界範圍內,特別是發達國家之內。建立了一個比較完善的銀行結算系統,同時依據分佈在世界各地地銀行為中心,又同時開始組合出一套嚴密的金融產業鏈條,從而產生了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完美計劃。

不過,陳彼得也承認,世界上從來沒有完美的計劃,而這些人雖然牛,但也也不可能真的主導整個世界的金融變化。因為金融的變化的確就是一種量子反應。一點微小地差異,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鉅變。而這些人並不是神,不可能真的把世界上所有地點所有的金融變化都囊括在手。

換句話說,他們不過是一群戰略高手,但有的時候戰術也可以改變既有戰略,甚至他們的戰略在當前來說可能是成功的,而在總體方面來說,或許就是失敗地。

他們的行為準則,就是建立在掠奪這個基礎上,儘管世界財富會不斷增長,但他們的噬速度要更加地快,所以從廣義上來說,他們這種掠奪的最終途徑,必然是爆發世界的經濟危機,進而重新洗牌,世界上地多次慘烈戰爭,實際上歸到底都是這種金融方面引起的,可能源頭並不是一兩個人,但一定是因為那一小群人。

從這上面來說,其實馬克思他老人家,一早就對這些資本家的本質看明白了,而唐歡也想到,或許自己小時候,不,應該是這個時候的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某些理論方面還是有點道理的,只不過具體實施就差了太多而已。

其實這些道理,早都在馬克思大師的那一系列論著裡,只不過東西方兩大陣營學的道路卻偏了,我們非要去揪住裡面的主義問題,非要證明什麼社會主義正確,而西方人則更客觀地審視這裡面地金融規律,忽視主義與否,而是從裡面抓本質,找金融的本質及具體作。

其實馬克思地《資本論》,都是華爾街金融家們必讀的科目,只不過人家從中學到了如何利用資本去更好的運轉世界,我們卻只是學到了如何蔑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