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五卷權傾天下第六百二十七章無聲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五卷權傾天下第六百二十七章無聲皇帝的任何任命都是有其道理在的。對李賢的任命,自然也是頗有深意。

謝恩之後,內閣諸成員紛紛是上前恭喜,李賢一一揖讓致謝,只是謝之時,臉上也並沒有什麼特別高興的表情,和一般人升官時如沐chun風的覺就差的遠了。

“李公何鬱郁也?”呂原和李賢si尚可,見他不怎麼歡喜,因而打趣道:“難道有什麼不歡喜之處?”

“哪裡,哪裡”

“那是?”

“聖恩深厚,賢思之惶愧…眼下大事,就渺茫無頭緒,這麼一想,就更加慚愧的緊了。”

“原來如此”呂原的臉上lu出佩服的神情,拱一拱手,道:“佩服之至。”

“過獎了。”李賢臉上突然lu出一絲苦惱的神,想了一想,便決意把自己的想法向這幾個同僚和盤托出。

公平來說,這幾個同僚能力都有不同的缺失,比起李賢的急變和富有大局觀,也就是“經濟”之道上的學問和功力,實在是頗有差距。

但在個人品格上,這幾個同僚都絕沒有問題。可以說,在天順初年的這個內閣班子裡沒有搗亂和純粹喜歡政爭的人…排第三的聯合第二拱老一,幹掉老一再重新互鬥,大明內閣二百多年幾乎就是這樣下來的。

內閣的內鬥比外朝要嚴重的多,經常是搞的人連命也沒有。在最高峰的時候,夏言等首輔都被砍了腦袋。而徐階在鬥倒嚴閣老後,又得罪後來的繼任者,結果人家放了海瑞去鬥徐階,把徐家二十萬畝土地退回不說,還把徐階的兩個兒子到充軍。

前任首輔被的如此狼狽,其實還有xing命之憂,明之內閣爭鬥,其實和後世的政爭比起來是絲毫不差的。

這其中的政治智慧和手腕心機,也足夠後人好好學習了。

這就是職業經理人在特定政治環境下的政治智慧,等這些人**搞清楚框架和自己手中的權力之後,再搞定那些只能依靠他們的太監,就能在相當的時間內整合政權,成為真正的執掌國柄的人物。

張居正就是其中一人。

現在的李賢當然還不行,現在的內閣政治剛開始發端,很多事情尚且沒有確定,最少,李賢做事仍然受到強大的掣肘,這個條件下如果內閣還在內鬥,或是有品格不好的人hun跡其中,那事情就沒有辦法做下去了。

這是天大的幸運,李賢認為。

當然,他並不知道,在成化早年,先是陳文接替他的首輔,然後又是彭時,內閣之中,已經有三任首輔在,而且都是名聲不錯,頗有清正之名的首輔,這不僅僅是李賢的幸運,事實上,也是整個國家之幸。

“這只是小事。”李賢頓了頓,向著眾人道:“學生仍然是去見了太保再說。”

“好,那我等恭候好音就是。”現在內閣之中,其實對接受兩個奏議已經有定論了。

事實上,大家迫切想改良的就是細節。有關官田的管理,層級分配,地方官員的任命是否由主官自己決定,還是由當地布政司代為決定…這些細節才是內閣興趣的。

而是否同意加俸和改良火耗徵收辦法,決定是顯然的。

大誥再牛,畢竟是一位死去帝王留下的東西,嚇不到人。

而實際情形,卻是張佳木在看到問題的同時,也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可堪選擇的答案。究竟要不要接受,並不是細節和技術上的問題,是個人都能看到張佳木方案的好處。兩個大的提案下還有不少小的提案,但只是按目前的做法來改制,好處已經是很大很大了。

明制有其優點和長處,在皇權的穩定xing和對軍隊的控制力及戰鬥力的保持上,好歹維持在了一個及格線上。

明之宦官為禍遠不及漢唐為烈,而軍隊忠誠穩定,除了亡國那幾年,軍隊始終在效忠和聽命行事,唐和五代的藩鎮為禍並沒有出現。明的文官雖然不及宋待遇良好和受到極高的尊重,但他們在廷杖和殺頭的威脅下仍然保持住了風骨…但無論如何,大明的國家制度是退步的,比起漢、唐、宋,明有超過這幾朝的優點,但更多的,是比這幾個強大王朝的退步。

漢的地方官制,唐的中央官制,還有這兩個王朝的強大武力遠超過明,而就宋來說,宋對國家的控制力,在失掉黃河以北國土後,宋的財政收入反而由六千萬貫漲到了一億貫…這是何等的橫徵暴殮,但宋的百姓並沒有大規模的造反,一直到南宋滅亡,也沒有出現因為土地兼併和天災**的大規模的造反而毀滅王朝。

宋是對外的制度出了麻煩,但無論如何,它成功的養活了一支龐大的官僚隊伍,並且給對方極為優厚的待遇,它還養活了一支更加龐大的職業軍隊,並且給它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武備。

強大的弓弩和重達七十斤的步人甲,這就是宋這頭經濟怪獸留下的武備神話。

如果不是倒黴遇到了蒙古人,這個王朝能得國多少年,是不是能超過東西兩週,都是難說的很了。

所以無論如何,明有大一統的格局和勉強在及格線上的整體的框架,但這個框架在開國之初就並不高明,運作不到一百年,就是已經病從生。

任何一個合格的政治家都應該看出這一點,並且努力的縫縫補補。這其中最成功的一個是張居正,事實上在張居正之前,包括楊廷和在內的不少成功的內閣成員都試圖修補制度,但除了張居正以考成法和一條鞭法做出了一點成績外,餘者碌碌無為,本白費功夫。

不從子上解決問題而立足做一個修補匠人,原本就是極為失敗的做法。

現在張佳木拋出了問題,內閣這些人其實也有了答案,但大家遲遲沒有應和…並不是說這些處於帝國頂尖的jing英對政治體制的改革無動於衷…事實上,大家很有興趣,並且願意配合,但其中的麻煩和病就在於:張佳木究竟要走多遠?

是繼續改革下去,以民生國計為重,還是包含siyu,以這般的做法來行攬權之實?

現在京城之中,一家獨大,就算張佳木這一次把文官們整的這般慘法而沒有任何勢力能出頭反制就瞧出來了。

這般下去,又通過改制大得人心…一想起改制,眾人心中自然只有一個曾經的先行者…那就是王莽。

這麼一想,可就更加不敢隨意附合了。

彭時固然被河東獅的甚為狼狽,但事關要緊,他也不會喪失立場。只是從原本的無厘頭般的反對轉為對細節上的推敲,姿態如此,也就bi的李賢不能不走這麼一回了。

內閣大佬出行,該有的儀仗自然也不可免。

這會子的官風尚好,雖然不象宋儒那樣反坐轎子,但百官還是以騎馬為主。一身緋袍,紗帽yu帶的李賢步履從容的出來,倒也並沒有急著走,他要經過長安右門,出城的時候,叫人喚來守門的錦衣衛百戶官,問道:“太保今天遞牌子進宮沒有?”

“回閣老的話,”雖然錦衣衛不必對任何官員假以辭,但李賢在文武官員中的形象都很好,做為一個守宮門的百戶,對李賢也是很悉,所以百官官的態度仍然超出尋常的恭敬“太保今不曾入宮,聽李指揮說,太保是到城外去了。”

“咦,是到鮑家莊不是?”

“似乎是。”雖然有點為難,不過,這個百戶仍然實言相告。

鮑家灣當然是錦衣衛最隱秘的地方,不少衛中官員都沒有資格入內,但時間久了,用人太多,也難保會有風聲出來。這等大事,李賢要是一點兒也不知道,這個內閣首輔也就沒資格再做下去了。

“好,我就去那兒找他”說畢,李賢自己上馬,他身邊的幾十騎也全部上馬,前隊散開,後隊緊緊相隨,在眾人的簇擁之下,便要向著城外的鮑家莊而去。

“閣老。”百戶官甚是為難的樣子,輕聲道:“那裡…”

“你是想說,那裡外人不能進去,是吧?”李賢呵呵一笑,揮手道:“本部堂畢竟是大明內閣首輔,天子語先生而不以名相稱,太保就算不理會我李某人是何許人,但好歹也要給這一身官服一點薄面。”他倒真的有直闖的打算,以前從來沒有過這種想法,但今天一旦想起來,這好奇之意竟是再也遏止不住。

鮑家灣很神秘,張佳木很神秘,他身後的錦衣衛也很神秘。

在這個想得到答案的初秋的下午,李賢頗有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輕狂,答完之後,便是馬鞭連擊,向著宮門外疾馳而去。…一路順暢無比的出城,因為公務繁忙,李賢已經幾年沒有這樣的機會在京城街道上奔馳,一路上行人商販甚多,運糧進城的農人推拉著糧車,也是絡繹不絕。

等出了廣渠門後,李賢問自己的親隨道:“這陣子城中人丁漸多,是不是?”

“是的,”對方從容答道:“自太保廢關稅及和買以後,城中商販多,物價平穩,實際上是降了不少,而最近秋糧豐收,進來賣糧的也很多…”

“這我知道,官府備了銀子,以防糧賤傷農。但太保說,不妨由商人自購,或南或北,由商人來做貿易最好。當然,也要有常平倉,防著商人剋扣百姓。官府只做調節,不直接介入,不然的話,財力物力都難以支撐”說起這個,李賢神惘然,打發了下屬之後,又用好奇的眼神來回打量了半響,然後才打馬揮鞭,繼續向目的地急急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