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東林舊事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天啟收了紅木小盒之後,當晚雖盡力收攝心神,卻依舊難以平靜,不得靜心參悟,而天衍道人面上雖無甚異樣,卻也反覆推算,天啟得了又一古木經後,究竟前程如何,他乃當代宗師,大衍神算湛之極,雖受天啟古怪命氣影響,推算模糊,卻也隱約曉得天啟
後定然坎坷。
這些此處便不再說,當晚無話。
——第二天清晨,道末再到了小院之中,卻發現兩人早已不在了。
他在院中的石臺上發現了一封道末留下的信箋,其中當先寫了:‘秋五轉,你與天啟另有機緣。’而後是留了一句偈語:‘灌溉五華植靈
,七
衝廬間。回紫抱黃入丹田,幽室內明照陽明。’道末好生收好了,喃喃自語:
秋五度,那便是五載之後了,師尊神機妙算,我卻是難以揣測了,罷了,還是好生修行便是,其他機緣牽引之事,既然揣測不出,那到頭自明,煩它做甚。
此處道末將信箋藏好之後,自去潛心修行了。再說那清晨離開的天衍祖孫二人,此時也已經回到了蒼莽群山之中的山門所在。
天衍祖孫二人進入蒼莽群山之時,正是朝陽將升未生之際,兩人尋了一處山顛,便各自運起法門採太炎之和赤炎真火,等採氣行氣之後,方才回到山門之外。進入那護著山門的幻陣,幻陣乃是山中靈氣所化,天啟不喜靈氣,是以便運起法門,將周身上下所有
孔竅
盡都閉了,靈氣自然不得入體。
言及此處,不得不提及天啟修行之法與仙道修行之法的一點不同之處。
天啟的這控制身體脈的法門與道家修仙法門大是不同,道家修行,周身經脈竅
依著七處命魄寄存之所分化為七大體系,修行之時乃是一處一處得依次修行,採氣入體之後,盡都導入丹田氣海,煉氣養丹,孕育靈
凝練外氣,而後再以凝練紫煙一處一處得去疏通七大體系
脈,疏通一處
脈,那採來的靈氣紫煙便化出一
靈
,等化出七
靈
,凝周身的
脈方能全部疏通,至此才能控制周身
脈。
而天啟這修行法門卻大不相同,不煉經脈,卻修周身上下萬千孔,採氣之時無須經天靈等要
,外氣入體也不經丹田氣海煉化,修行之時周身上下隨處皆可採氣,直接化入身體,由本元木靈煉化,周身合修。這種修行法門雖然絕佳,然而修行起來卻比仙道修行固定經脈之法難了千倍萬倍不止,想想也知其艱難,人體經脈之中本
動有先天之氣,採氣修行疏通之時自然簡單許多,平
經那經脈導氣煉氣也自簡單,而要從
身上下的萬千
孔採氣,卻無異於在
體之中另開萬千竅
。即便有了特異法門指引修行,也非短時可以湊效。不過天啟體質特異,生來周身經脈竅
閉
,卻是靠著周身上下萬千
孔導引那口先天之氣,所以要他修行仙道之法,煉那周身經脈竅
自然是難上加難。不過他從那捲木質古經上尋得的法門卻似為他量身定做,他天生便能控制周身上下
孔採氣。是以是以修行那木質古經法門不過幾年,就已經小有成就,全賴他周身上下
孔盡開,修行之後竅
控制心隨意轉,更是運轉自如。此乃機緣命數,早有所定,卻也改變不得。
這是閒話,暫且不提,卻說祖孫二人入了幻陣之時,正是道元道人助其長子靈光道人孕育金丹之際,道元道人心有所繫,便沒有注意到幻陣的那一點波動,也便不曉得天衍與天啟二人歸來。
祖孫二人歸來之後,先回了天衍清修的後山湖邊,兩人都是入定修行。天衍將先前所採的那點太炎之從氣海之中
吐數次,盡數
煉,以之打熬了一番道體元胎。而天啟卻從懷裡取出了一片葉片形狀的枯木,握在手上入定修行。那葉狀枯木也是淡黑
的枯木,凝神細看能發現枯紋其間閃動著一絲紫黑
光,與他從道末那裡得來的黑
枯木完全一般,難怪他與天衍初見那黑
枯木之時都是心頭大震。
過了半之後,天啟先從入定之中醒轉,他修行還不夠,雖然採氣煉化佔了天生身體稟賦的優勢,
體打熬速度快極,然而本元木靈卻是幾年前才從那葉狀枯木古經中煉化出來,本元木靈的修行沒有捷徑可走,只能一步一步地打熬,自然慢了許多,所以本元木靈脩行自然不足,用煉化後的赤炎真火打熬本元木靈,也撐不了多久。
從入定之中醒轉之後,天啟便取出了圓柄刻刀和那黝黑木塊,獨自到了湖邊靜坐思索,觀察那木質紋理,參悟其玄奧變化,以期能將這木塊的上下左右前後盡皆修整平衡,只是這第一刀,卻無論如何也刻不下去。這許多年來,他依照木質紋理參悟了不下千萬種變化,不過卻始終刻不出這第一刀。與天衍老道對弈之時所使的那平衡法門便是從這其中參悟演化而來,只是還有許多缺陷。
往裡,天啟一經參悟便是數天的時間,不過今
回到了山門之內,他心情頗不平靜,內心牽扯著父親母親,還有那不多講話的兄長,是以總不能安心參悟,難入空冥定境。天啟
子本就隨便,既然空冥之境難入,他便不再嘗試入定,收起了刻刀,只將那黝黑木塊拿在手裡把玩,這與他已成習慣。
正有些心思煩亂,忽然他心頭一動,從懷裡頭取出了一個紅木小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