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一窩狐狸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這個世界上,自古至今都生活著一種人。
這種人不願意勞動,卻希望能獲得財富。於是他們拿起了刀子、子和繩子。
武藝高強的,喜歡跑單幫;沒什麼大能耐的就拉幫結夥,嘯據深山大澤為寇。
他們就是所謂的“強人”
“強人”並不是比別人強的人,他們只不過比大多數人都更願意用刀子來解決問題而已。
“強人”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稱呼。中原稱其為“土匪”這也許跟他們老是到處跑,滿身風塵有關。
不管怎麼說,”土匪”這稱呼實在令人不敢恭維。一聽到這兩個字,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想起一堆土豆或者和土豆差不多的東西在地上滾來滾去。
江南頗多深山老林。
“強人”在這一帶大多數佔山為王,是為“山大王”書上一般稱為“綠林”至於盤踞於江河湖泊的“強人”一般名之;“水寇”文縐縐的人喜歡用“錦帆”這個詞來稱呼他們這一“行業。
據說三國時東吳大將甘寧甘興霸原是水寇,喜用美錦作帆,時人呼曰“錦帆賊”而那些專門掠奪海船的“強人”毫無例外被稱為“海盜”山東人稱“土匪”為“響馬”據說那裡的“強人”很講究光明磊落,動手搶劫前,大多會放一枝響箭,馬上也都掛著響鈴。
在關外苦寒之地,人們則稱那些強人為“鬍子”這奇異的稱號是怎麼來的,至今無考。
只有在南疆和西北,人們對強人的稱呼才極其相似“馬賊!”南疆產馬,西北更多駿馬。馬匹不僅是代步的工具,更是財富的象徵。
盜馬自然會成為一門職業。
山東有至尊大響馬,江南有綠林總盟,西北的馬賊們自然也該有他們自己的組織。
這個組織究竟源於何時,沒人知道,它的名字卻響遍西北——“天馬堂!”乍一聽“天馬堂”這名字,誰也不會想到這竟會是個馬賊組織、盜馬人同盟。
無論再惡劣的行為,也喜歡用一個比較文雅、比較“正義”一些的名字來描述,這是大多數為惡者的“通病”說是陰險也罷,忌諱也罷,反正他們自己大約也時常覺得自己的行為有點見不得人。
在天馬堂成立之前,西北的馬賊組織多如牛,互相為爭地盤、搶生意也不知打過多少架,仇恨也越結越深。
仇恨這種東西有一種十分奇特的作用,它可以使一些人走到一起來;又可以使在一起的人分開。
越結越深的仇恨使得散兵遊勇似的馬賊們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聚集成五大派。
爭戰變得更殘酷了,更有組織了,而且目的也更明確了。
這目的就是吃掉對方。
只可惜爭了許多年,彼此間殺得天昏地暗,飛沙走石,他們誰也沒吃掉誰,他們的元氣卻都遭到了極大的損耗。
然後就有外人乘虛而入,想把他們全都一鍋燴了。
直到幾番血戰過後,這些馬賊們才到非團結起來,一致對外不可,否則他們就會被外來勢力各個擊破,直到大家完蛋。
天馬堂就是這麼成立的。
天馬堂成立之初,的確威風凜凜,所向披靡,迅速將外來勢力趕出西北,確定了在武林中崇高的地位。
但過不了多久,原來的五個組織又開始記起往的血仇——也許他們從來就沒有忘記過。
現在外敵已去,內部自然該亂一亂了。
天馬堂雖仍在,但已名存實亡。
然而天馬裡的首任堂主是個很聰明的人。在天馬堂強盛團結的時候,他就暗中招納了一些死士。所以“名存實亡”的天馬堂雖已控制不了另外五個組織,卻也可以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