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玄德仲謀歸位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國大軍分赴呂宋大島各處,佔據水源、山口、隘路、之地,寫通告曰:“…你們蚤蝨小賊,我大軍到來,爾盡成齏粉矣…
念爾三大酋長,一曰加克陸克,召天朝威望,自覺‘罪孽深重,我的罪大得可怕…’,自請就縛,甘願赴死,死前大徹大悟,後悔道‘下一世還做天朝的子民’…(…竟有這等事?加克陸克難道失心瘋了嗎…)二曰普迦奇萊,妄圖抗拒天軍,死不悔悟,結果死於女人之手,屍首分離,頭顱被傳首九邊,自此靈魂不得歸身兮,成為孤鬼野魂…
三曰撒拉瓦里空,早早悔改,痛改前非,迴歸帝國,甘心做帝國的恭順子民,將功贖罪,甘為前驅…
你們比之三酋長如何,如今我帝國大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橫掃呂宋大島,昔造反上下之屬,奄奄待斃,滅亡在即。爾等過去多月對我華族移民犯下了彌天大罪,帝國本著寬大為懷,爭取你們投降,允許你們悔過、認錯,立功贖罪,重新做人。你們當中有的也確實早放下了武器,積極向帝國靠攏,帝國給予寬大處理。然則你們至今執不司,芶延殘
,甚至更變本加厲,繼續作惡…帝國大軍,定會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消滅你們,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再次正告你們:…從來是首惡者必辦,脅從者赦免,立功者受獎。只要你們悔過自新。迅速向帝國繳械投降,可適當減輕你們的罪惡;被脅迫從亂的人,只要改過自新。帝國將本著寬大為懷地仁義神,不咎既往,如能擊殺酋首,擒獲酋首立功來歸,或密報情報,提供線索。則論功行賞,賞格可達至百萬兩銀子!
反之,若繼續為亂,逃避藏匿,甚至繼續夢想變天,試圖抗拒天軍,進一步為惡,帝國必將向你們討還血債。血債血償,我帝國大軍即將發動強大攻勢,嚴密清剿,任憑你們逃到天涯海角。也定要將你們剿滅乾淨而後已!
目前,擺在你們面前只有二條路。一曰生路,乃你們大酋長撒拉瓦里空所走之路,改歸正,迴歸帝國,則項上人頭、
兒得保平安,這是一條光明之路;二曰死路,抗拒到底,從此屍首分家,骨
分離,乃死路一條黑到底。
何去何從,望你們儘速任擇其一!”這份威言赫赫地通告,貼到了呂宋大島的每一個村頭、每一個路口,道左的參天大樹上,在那些醒目地位置,那一張張通告上遒勁的筆楷書和右下角鮮紅的“帝國東南行營”的大印,象徵著權威,象徵著宣言,也象徵著帝國上上下下對於最後徹底剿滅這場曠
持久的空前匪患的決心。
這是一場鬥智鬥勇地的廝殺,它不同於以往的大部隊正規作戰,它沒有那種場面浩大,殺聲震天的氣勢,千人以上的戰鬥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小部隊的連續作戰。
帝國軍以大軍堵截,分割包圍,不讓敵人有任何息的機會,不放一點一滴地物資
入給敵人,以大部隊逐一清剿,再配以
幹的搜殺隊,四處絞殺土著和華族造反的餘孽。
帝國軍剿滅土匪的方式,並無定規,有地長官一味濫殺,有的長官以宣撫為主,相形之下,帝國地正規軍還好一點,愛惜羽,按政策辦事,先宣撫,不行,才殺,但對於傭兵來說,則完全不是一回事。
由於兵力不足,帝國軍會將一些地區分給傭兵去恢復秩序,這些地區往往就是鬧得最兇的地區。
給傭兵的報酬有二個,一是他們殺死、俘獲土匪的數目,按人耳朵給錢;二是看他們恢復地區的面積大小,按面積給獎金,此外,他們得到的財物和奴隸都歸他們所有,因此,傭兵們最喜歡就是殺殺殺,殺到沒個氣兒了,殺得只剩下孤兒寡母一大堆,還怎麼造反。
傭兵多為老兵,比起正規軍人,他們追求財富甚於追求榮譽,他們見得死人多,心更硬,手更黑,隨著正規軍進入匪患地區後,招安宣撫不就後,地區長官拍著傭兵頭子的背道:“都給你們了…”傭兵就獰笑著向著土著撲去…殺掉一切成年男人,女的販賣為奴,未成年的男孩,則殺掉高過車輪的,低於車輪以下的不殺。
為了避免傭兵殺過頭,官方要求土著支軍的隊伍裡必須有華族官吏和兵士帶隊,傭兵如果傷害到他們,那就是一等一的大罪,絕不寬恕。
除了窮兇極惡的傭兵,呂宋土著前來幫助帝國剿匪的武裝小分隊的兇殘也不在傭兵之下,猶有過之,比起傭兵乾淨利落地殺人來,那些土著兵更是狠毒,和他們同族的土匪死之前往往遭受他們的殘忍拆磨,用刀分屍、用火油燒死、活活打死、用石頭綁上了沉水底,多種多樣,多姿多彩,以致於落入土著兵手裡,求個速死是一種奢侈的想法,而同去的華族則把臉掉過去假裝不知。
有了傭兵和棕小夥計,就有了很大的迴旋餘地,有時鬧得過分了,拉出幾個人來,手點點他們,恨鐵不成鋼地道:“唉,你們太不仁義了…”那幫人一臉傻笑,天真無
,官長們手掌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張遼帶兵,有二個歷史記錄:一是他造成了帝國征戰史上的最大傷亡,他率軍攻打波斯,造成陣歿者達十五萬之眾,是對外開戰軍史上死的人最多的戰役。
二是他創造了最小傷亡記錄,在這次平定呂宋叛亂中,正規軍死的人出其的少,為三百七十一人,傷者則是死者的三倍,這樣的損失真是微不足道。
造成這個奇蹟地後面,足足有五千多傭兵死去。一萬多人受傷。另外還有一萬多地土著兵死傷,他們均不列入軍隊的傷亡統計中。
經過一系列的戰鬥、招撫,各地造反土著分崩瓦解。恢復了許多地方地秩序,捕捉到了孫權的蹤跡。
距碧瑤以東的三十里許有個雲林縣,其名來源於境不清的深山密林,分佈在峰高坡陡的群山上,雲霧繚義。可想而知此地險惡,便於藏匿。
這裡原有個“卡爾坎達斯”(譯音)部族,許多年前,帝國的探險者到達部族裡,促其開化,於是部族中地壯多隨華族到碧瑤開礦冶煉,以自己的辛勤汗水取得工資過活。
他們的工資和待遇並不差,甚至出了二名議員到碧瑤參政議事。
可是人心不足想蛇象。華族代表了先進的生產力,他們掌握了開發的知識,資金當然也來自青龍大陸,加上華族那恐怖的勤奮力。這不可避免地上位,佔據了財富榜高位和政治的掌控地位。
民族融合的過程漫長。當中不一定是甜,痛苦不可避免,孫權注意到雲林縣土著地實力,遂上下串聯,有心唆擺下,約定的時間一到,他就率部族人群起而攻之,圍攻縣城,殺官造反。
部族當中礦工多,秘密鑄造兵器,兼且許多人乃礦工出身,勇武有力,因此他們攻打縣城,在很短時間縣城淪陷,奔逃不及的華族遭到殺害,親近華族的同族土著更被他們毫不留情地殘忍殺害,是鬧得極凶地一個地區,東南行營參謀部的地圖上給它畫了一個大大地紅點。
帝國中將張任,率領帝國整編130進駐碧瑤後,決定儘快恢復雲林縣的秩序。
帝國軍官向來都是衝鋒在前,張任為人格剛毅,更是將這種風格發揮到淋漓盡致盡致的地步,帶領1308的千人隊下鄉,清除匪患。
從碧瑤到雲林縣不過三十里,土著造反也不過兩個月的光陰,道路居然生滿植物,以致於不得不用砍刀開路,往不到半天的路程足足走了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