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波斯議出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帝國曆的開元八年(公元249年)底,帝國搞定波斯。
次年二月,羅馬變天。
時間推移回開元十年秋,帝國在波斯的統治已歷二年。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兩岸都是一片金的麥
,無窮無盡,預示著一個豐年的到來。
微風吹過,麥起伏,田間老農納什忙碌著,手撫沉甸甸的麥穗,眼中
出了由衷的喜悅。
採取了新的種子、新的農具還有灌溉方法,得到了官府貸款,買來耕牛,辛勤耕耘,如今到了收穫的季節。
今年的收成將比往成增加三成!
按照官府的分配方案,農戶只需三成收穫,其餘全是議價收購,這比起以前的七八成收穫免費上
給官老爺和地主,簡直是個巨大的飛躍,終於能夠過上舒心的
子。
老農納什臉上皺紋盡數舒展開來,眯起眼睛,遙望村子東頭的那面青龍旗,暗暗嘀咕:“這幾天,村子裡多了許多穿軍裝的軍人,整個村子都戒了嚴,除了本村人還能出入外,其餘的人都不得進來,那些軍人,想幹什麼呢?”
…
帝國併了波斯之後,按雙方的協議,波斯成為了帝國西邊的一個近似於聯邦的國家。
這些年來,帝國對大的外國和力量的征服喜歡搞“聯邦”制,這是皇帝一個創造的發明。
中原王朝歷朝歷代對外國外族的控制對策主要有朝貢制度、羈制度、藩屬制度等。
朝貢制度僅屬於泛泛之,對方承認我們是老大。遣使來送點禮物,我們送回點禮物(往往我們送得多)而已,除此之外,我們對他們沒多大地影響。
羈制度則更進了一層,對方承認我們是老大,接收我們的冊封,我們封他們為官,例如唐朝時渤海被封為“忽汗州大都督”、疏勒被封為“疏勒都督”南朝宋順帝就曾封百濟國王為“鎮東大將軍”封本為“安東大將軍”我們再給點好處什麼的,利用外族中舊有的貴族進行統治,經濟上讓原來的生產方式維持下去,滿足於徵收貢納。他們就幫我們守邊打仗,我們對他們的社會影響有一定影響,可不是絕對影響。
藩屬制度與中央的關係相當密切,藩屬國的君主必須要得到宗主國的冊封。藩屬國地君主對該地區的統治權來源於中國皇帝。
藩屬國在外或軍事上遇到困難,宗主國有權代為出兵。如萬曆朝鮮戰爭、古代越南內戰時,天朝都出過兵。朝鮮、越南、緬甸淪為殖民地時,都是外國同清政府籤的條約。藩屬國本國無權決定自己的歸屬。
這幾點涉及到主權、外權和軍事權,四大權宗主國就佔其三(另外一個是立法權)。
而聯邦制則更進一層,中央將立法權也拿過來了。
聯邦制針對於一些比較發達文明地國家(社會)不想徹底放棄掉自己的傳統。但打又打不過強大的帝國。他們為了避免亡國亡種。而帝國為了避免重大的傷亡,為了得到更多地力量。不想陷入無限的人民戰爭中,也不想把那兒的人完全殺光而雙方作出的妥協。
帝國式地“聯邦”規定如下:各聯邦均承認中華帝國為一切聯邦國之中央政府,皇帝是各聯邦國家的最高領袖,任何人都必須向他效忠,聯邦裡的民眾全部是皇帝地子民,這也是聯邦存在地前提。
中央政府其地位高於組成單位,一切重大權力均屬於中央政府,中央公佈之法律為帝國地最高法律,各聯邦組成國能有自己的法律,但不得與中央法律相牴觸。
目前有波斯、耳曼與阿三大陸實行聯邦制,而羅馬帝國則是皇帝直接管轄。
大臣們對於皇帝地政策頗有微詞,認為皇帝這樣做會導致後分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皇帝卻認為小小几個地區能夠翻得了天?
它們的地區是限制死的,原本有多大以後就多大,而華族的統治區則不斷擴大,諸君,我們已經佔有了大半個亞洲,將來的大洋洲、南北美洲也是華族的,非洲也將足,全球都將是我們的,還會怕那小小的幾個地區?
後,地球上的陸地之外,還將進軍上天下海,天空與海洋,同樣也是我們偉大華族的!
更何況,朕的帝國,是千年帝國!朕在一,誰也別想反!
千年之後,若還不能融合,朕自請下臺!
諸臣齊稱善,心忖皇帝的襟寬廣無邊,
中裝的不止是東方,而是整個世界和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