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玄機重重第二卷終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隨著李治的喝令,一名宦官走上前來,展開一面聖旨,開始宣讀起來。
聖旨中說,定襄道行軍大總管裴行儉在此戰中功勞最大,仍領禮部尚書職,兼領右衛大將軍,並封聞喜縣公,加真食邑一百戶,賞賜黃金二十斤,兩千匹…左金吾衛將軍丘神勣晉為右金吾衛大將軍,加食邑一百戶,賞黃金五斤,
五百匹…卞國公、左領軍衛將軍泉獻誠轉左武衛將軍,加食邑一百戶,賞黃金五百兩,
五百匹…左金吾衛將軍曹懷舜、右武衛將軍崔獻屯職務不變,各賞黃金五百兩,
五百匹;李知十仍為右衛將軍,賞黃金三百兩,
三百匹,何迦密為右衛將軍,劉敬同為左衛將軍,各賞賜黃金三百兩,
三百匹…周道務與李文暕任居原職,加食邑一百戶,賞黃金兩百兩,
兩百匹…程務
為右領軍衛中郎將,仍暫兼豐州都督,賞黃金五斤,
五百匹…左衛中郎將張虔勖轉任右千牛衛中郎將,賞黃金兩百兩,
兩百匹…聽了好一會沒有自己的名,劉逸微微的有些緊張…宦官尖細的聲音繼續念道:檢校左千牛衛中郎將劉逸轉為左千牛衛中郎將,正四品下,並領檢校右羽林軍郎將,壯武將軍銜,賞黃金五斤,
五百匹…劉逸舒了口氣,終於聽到自己的名了,而且得到的賞賜,與當初想象的差不多,基本沒有什麼出入,但錢物上的獎賞卻比一些級別高的將領要多,這可能就是戰功大小的一種體現吧。
這是主要將領的獎賞,其他那些中低級軍官的獎賞,則由兵部派員到各軍營中宣佈。
宦官宣完旨,皇帝李治接著宣佈,在三天後,將在大明宮麟德殿,舉行慶功的宴會,所有出征回京的將領,及在京四品以上的官員,各蕃國的使節,都要出席。
諸將的賞賜宣佈完畢,宦官再宣讀了另外一份聖旨,因對突厥叛軍作戰的巨大勝利,改元年號為永隆,並大赦開下——雖然有裴炎這樣的一番不合時宜的奏言攪了興,但這次封賞朝會最後總算是在皆大歡喜中結束,出征立功的將領都受到封賞。
雖然這樣的封賞規格還是比劉逸所想中的低一些,但他對自己所得的獎賞還是有點滿意了,正四品下的職,已經不低了,比原先提了好幾級,所領的職還把檢校兩個字除去了,是個實職的千牛衛中郎將,還兼領檢校羽林軍郎將職,看來以後會被武則天到羽
軍中去,事情的發展真的朝當初上官婉兒所說的那般而去了。
只是劉逸對裴行儉所得的封賞還是有些不滿,裴行儉立下這麼大的功勞,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平定了突厥人的叛亂,居功至偉之事,竟然只將所任職前的“檢校”二字取去,授了個縣公的爵位,加了百戶的食邑,還真的與功勞不相匹配。
劉逸也是知道這其中定有玄機,但具體如何,他現在不清楚,也不知道以後能不能清楚。
劉逸隨著散朝的官員人往外走,朝廷的封賞過後,還要舉行慶功宴會,還給了所有出征將領半個月的假,讓這些剛剛凱旋迴京的將領,在宴會後過半個月再去履職就行,劉逸也想著可以在自己的家裡好好休息上一陣,順便去父親的墳前燒柱香,告
一下。
出了大明宮,劉逸與相的諸將吹了幾句牛,相互祝賀,再告別,準備回府。
在上馬前,劉逸還回頭望了望大明宮,今曰進宮,竟然沒有瞄見上官婉兒,想和這美人兒說上幾句話也沒機會,還有太平公主也沒遇上,有些遺憾…劉逸帶著親衛,沿著空闊的丹鳳大街往西慢慢地走,半年多沒呆在長安了,長安的一切還是那麼引人,大明宮還是一樣讓人嚮往。
劉逸一行正慢慢地走時,後面傳來了急驟的馬蹄聲,劉逸趕緊迴轉身,卻是看到裴行儉一行策馬過來,劉逸馬上勒停坐騎。
裴行儉奔到劉逸身邊,停了下來。
“見過裴大將軍!”劉逸忙上前行禮。
“賢侄!”裴行儉在馬上回了禮“可得空否?跟著我,到府上去聊幾句話兒!”
“當然有空!”劉逸心內一喜。
“那跟某走吧!”裴行儉也沒再說什麼,即驅馬在大街上奔起來。
“駕!”劉逸吆喝一聲,也趕緊跟上。
一行人快馬行進,很快就來到了裴行儉的府上,裴行儉在進府後,直接把劉逸帶到了書房。
“大將軍,這次出征朝廷給予我們的賞賜為何這麼低?”剛進裴行儉府內坐定,劉逸就迫不急待地問道。
劉逸對自己所得的賞賜還是不意外的,但對包括裴行儉在內其他將領,並不算豐厚的獎賞,還是有些不理解的,這樣重大的勝利,有些不相匹配啊。
“賢侄,這已經算是不錯了!”裴行儉搖搖頭道“如今武將的待遇不能與貞觀時候,還有永徽、顯慶時候比,那時候出征的將領立下大功,所得的獎賞非常豐厚,但自天后娘娘主政以後,因軍功而獲得的獎賞都大幅少去了,自鹹享後更甚,立下戰功的將領在朝中文臣的批駁下,得到的獎賞很少,許多人甚至沒有獎賞到手,這也使得民間子弟不願從軍,軍中士卒不安心打仗,軍隊戰力下降…”
“這是大唐武將的悲哀…”劉逸聽了微微地點點頭,這些情況他也大致清楚,朝廷不只在將士們征戰取得勝利後獎賞大幅下降,對武將也沒有對文臣那般看重了,在朝堂上,身居高位的大多都是文臣,特別是這些年以來,可以被稱為宰相的,沒有幾人是武將,如今只有一個已經過了八十歲的劉仁軌身居相位,這與李世民的貞觀時候還有李治繼位後的永徽、顯慶時候可是完全不一樣的,那時李靖、李世勣都居相位多年,還有其他諸多的武將如李道宗、侯君集等在朝堂上發言權都不一般,武將的地位高,軍中將士待遇不差,每次得勝仗歸來後所獲獎賞都不錯,應該說,比如今這個時代要好上很多。
可能李治與武則天都信奉,以武將得天下,以文臣治天下,大唐立國已經幾十年,朝廷最需要的是文臣了。
這話雖然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太極端啊!
裴行儉臉淡淡“自魏元忠在儀鳳三年提出規範對將領獎罰制度後,這種情況才有所好轉,不過呢,對將領的懲罰重了,獎賞卻沒有大幅的提高,今次大軍出征,正是因為戰績不俗,才有這還算豐厚的獎賞了!這樣已經算不錯了…”裴行儉嘆了口氣“某希望這是一個信號,一個朝廷真正重新重視武備的信號,如今我大唐周邊所統屬部落叛亂四起,吐蕃人又虎視眈眈,若再壓制武將,輕視武備,那可是非常不妙的!”
“末將覺得大將軍應該多向皇上和皇后建言,憑大將軍所取得的軍功,應該有效果的!”
“有沒效果某不敢保證,但某一定會上摺子向天皇陛下和天后娘娘建言的,在防備吐蕃人的同時,一定不能放鬆對北面和西北面突厥人的盯防!”劉逸聽了一怔“大將軍是說突厥人的叛亂還會捲土重來?”裴行儉很堅定地點點頭“正是,此次平叛只是將幾部突厥人的叛亂平息,並沒有採取進一步的舉動,不要說斬草除,連後續的措施都沒有施行,除這幾部突厥人外,其他突厥系部落都沒受到任何的打擊,也沒有多少部落來表示效忠,這不是個好的兆頭,某是擔心不久的將來,突厥人的叛亂再起,那可是件麻煩事…而且,到時某可能已經無法出征了…”
“大帥憂國之志,末將甚是敬佩,大將軍身體也還康健,一定還可再領兵出征的!”劉逸也是知道這次虎頭蛇尾般的出征肯定會留下許多的問題,當下再次表述自己的觀點“末將還是覺得,只以軍事平定,不加其他威撫政策,是不能完全平息突厥人的叛亂的,恩威並施,以強大軍事攻擊的同時,輔以其他諸多的手段,將突厥各部牢牢地控制在忠於大唐的頭人手上,讓所有突厥族人在突厥頭人的帶領下,認同於大唐對他們的統治,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大唐的子民,這樣都能減少突厥人叛亂的機會,直至最終完全平息…”劉逸深了口氣,在裴行儉有點驚異的目光中,繼續說道:“末將覺得,對付突厥人的手段,除末將前些曰子與大帥所講的那些方法外,還有一個
實用的方法,那就是有可能繼承頭人位置的現任突厥頭人的嫡子或者子嗣,必須送到長安來,由我大唐撫養,我朝廷監看下成長,並在大唐朝中任職,這些人才有資格繼任突厥頭人的位置,在先頭人故去後,這些人再回其故地去任職,就如波斯王子泥洹斯一樣…這些由我大唐培養,在一定程度上更忠於我大唐,為我大唐利益考慮的人,在回去任頭人後,反叛我大唐的機會一定會大大降低的…”
“賢侄說的甚是在理,只不過這樣做,定會起各部落人抵制的,而且這些回去的人在族中任職,
基也不實,不一定能服眾的!”裴行儉點點頭,又搖搖頭,但在說完後,卻沉思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