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364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當然,認識到錯誤的奧特爾巴耶夫本人,在最後也光明磊落地承認了錯誤,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

總而言之,在NS方程領域,陶教授還是相當有發言權的。

而且據他發博客的習慣,雖然他很少將正兒八經的學術內容放在博客上,但他通過博客傳達出的信息,往往都是經過了他自己的驗證。

其實,不只是陶哲軒對這篇論文給出了高度評價,不少研究微分方程領域的大牛,也都給出了中立以上的看法。

比如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主任費弗曼教授,他的觀點基本上與陶哲軒不謀而合,認為陸舟在論證過程中用到的方法,比他論文本身得出的結論意義更加重大。

不管他是否在研究“三維不可壓縮Navier—Stokes方程解的存在和光滑”這一被克雷研究所懸賞的世紀難題,他所運用的數學方法,都將給研究這一命題的同行帶來不小的啟發。

此前,陸舟忽然改去研究材料學、化學,不少數學界的學者都表示了惋惜,認為其不應該在最好的年齡,將力分散到其它領域中去,而是應該儘可能地集中力,將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推到更高的層次。

然而在哥德巴赫猜想之後,陸舟已經沉寂了一年多,都沒有發表過一篇嚴格意義上的數學論文,以至於不少人都懷疑這位天才,是不是已經對數學到了厭倦。

不過現在看來,所有的傳言似乎都不攻自破了。

這位天才不僅沒有放棄在數學上的鑽研。

反而像是……

在下一盤“大棋”?

第378章必須來得及!

作為七大千禧難題,NS方程無論是本身的知名度,還是在物理學、工程學領域的應用,都使得它得到了超乎尋常的關注。

尤其是當這個問題,被一名總是能不斷創造奇蹟的學者關注,這個事件本身便具備了相當高的話題度。

不少高校、研究所的博士,無論是數學還是物理,哪怕研究方向在其它領域,茶餘飯後或多或少也都會聊到這個話題。

很多人都在好奇,陸舟是不是在挑戰NS方程這個世紀難題。

如果是的話,他究竟進行到了哪一步?

只是那篇刊登在《數學年刊》上的論文而已嗎?

人們似乎更願意相信,這位天才的研究成果,遠遠不只是發表在《數學年刊》上的那些階段成果而已。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一樓的用餐區,正值午飯時間。

“來一份燻三明治。”

“你的三明治……真的不考慮下別的口味嗎?總是吃同一樣食物,這並不是什麼特別好的飲食習慣。”因為總是點同樣的食物,這裡的廚師已經認識了陸舟。

“不了,謝謝。”從的廚師手中接過了熱乎著的三明治和咖啡,陸舟在附近找了個舒服的位置坐下。

如果是平時的話,他可能會很有閒情雅緻地自己開火做飯,或者去常青藤飲食俱樂部悠閒地用餐,但這些天來,他幾乎每頓午餐都是三明治簡單對付掉,然後去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報道。

整套實驗裝置的設計思路說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實踐起來卻異常複雜!

除了那些顯而易見的問題之外,還有很多不那麼顯而易見的問題亟待解決,這需要理論與工程知識的結合,而這便意味著陸舟必須與實驗室裡的工程師時刻保持,同時還要針對一些在工程上難以實現的東西,換意見,尋求可行的解決方案。

說實話,也就是在這一刻,陸舟覺自己的工程學等級派上了一點點用場。在與這些工程師們討論中,他發現自己對工程設計方面的知識接收速度意外的快。

至於具體有多快……

大概就和兩年前,自己研究數學問題時的水平差不多吧。

一邊細嚼慢嚥地啃著三明治,陸舟一邊構思著那些複雜的問題。

然而就在這時,一位留著金長髮的女士坐到了他的對面,不知從哪裡變出來了一支採訪用的錄音筆。

“您好,陸舟先生,很抱歉冒昧的打擾您,我是BBC記者。”疑惑地看了這位金髮碧眼的女士一眼,正在咀嚼著的三明治陸舟微微愣了下,用含糊不清的聲音問了句:“有什麼事情嗎?”他不記得,自己最近幹了什麼足夠引人注意的事情。

如果是霍夫曼獎章,那她很明顯來的不是時候,因為這件事早就已經過了新聞的時效,他不認為人們還在關注著這個消息。

記者小姐姐抿嘴微笑,開口問道:“是這樣的,關於您最近投稿在《數學年刊》上的論文,在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請問您最近在挑戰七大千禧難題中關於NS方程解的存在與光滑問題嗎?”如果是一般的數學問題到不值得BBC派出它的駐外記者,但千禧難題不一樣,無論是百萬美金還是世紀難題的名頭,都配得上科技面板的頭條。

“不,你誤會了,並沒有這回事,”微微愣了下,陸舟當即搖頭否定道,“我研究NS方程只是為了方便我自己的研究。雖然我確實得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結果,但這並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記者小姐姐驚訝地看著陸舟:“難以置信……我可以問下,您究竟在研究什麼驚人的東西嗎?”

“不管它是什麼,我都不希望你們將科研板塊的新聞整的像八卦板塊一樣,捕風捉影地報道一些不切實際的消息,”將三明治包裝紙疊成了正方形,陸舟隨手扔進了旁邊的垃圾桶,“在研究成果出來之前,我只能告訴你一句話。”他很擔心,今天他說自己在為高溫壓等離子湍現象的研究設計實驗,明天BBC就會報道某華人科學家解決了可控核聚變難題,再然後自己的電話就會被一些搞不清楚狀況的人打爆。

畢竟這可是BBC的記者。

因為經常採用誇張的報道手法以及各種標題黨的行為,甚至一度被維基百科“拉黑”。

並沒有在意陸舟的諷刺,記者小姐姐似乎嗅到了新聞的味道,頓時眼睛一亮,身子前傾和錄音筆一起湊近了過來:“什麼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