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墓內包公遺骨來龍去脈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合肥包公文化園內有包公墓,穿過長長的墓室,人們能瞻仰到包公錚錚鐵骨。可是,瞻仰到的僅是包公部分遺骨,而且其中還經歷了曲折往事,這到底有怎麼的歷史故事呢?
合鋼二廠擴建發現包公墓出生肥東的包拯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清官代表。人稱包公,老百姓更是崇仰地稱他為包青天。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鋼不作鉤”這明志的詩句是包拯的座右銘,清廉剛正則貫穿他的一生。
1062年,包公病逝於河南開封,並於第二年歸葬合肥。史書上記載其具體位置在“合肥城東南十五里”即現在的合肥市大興集範圍內。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人們沒有發現包公墓,因而還曾經出現包公墓葬河南的說法。甚至是,河南和安徽為此經常爭得面紅耳赤。
1973年4月,合鋼二廠擴建,發現了包公墓。因包公的特殊身份,發掘顯得神聖而莊嚴,不光有大批警察護衛,有時還動用部隊來維持秩序。
經過四個月的緊張發掘,共發掘包拯家族墓12座。包公墓是其與夫人合葬墓,沒出土什麼文物,專家考證其原墓曾被金兵挖掘過,在發掘出的墓地旁有包公和董夫人的原葬墓,經受洗劫後,後來的官員或包家後人,將慘遭破壞的原葬墓中遺存下來的包公夫婦遺骨和墓誌銘整理後,重新埋葬。
出土的墓誌銘,是包拯生前同僚吳奎撰寫,洋洋灑灑3000多字都記錄了他為革除弊政,強國富民無私無畏勤政廉政的一生,結束了河南和安徽多年的“包公之爭”大雪紛飛,偷葬包公為了得到科學的考證。文物工作者發掘時從一號包拯夫婦合葬墓中撿出後的35塊屍骨,但不能確定是哪些部位的骨骼,也不能確定哪些遺骨屬包公的,哪些屬其夫人董氏的。參與包公墓發掘的方篤生特地給中國社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寫信,請他們對骨骼進行鑑定。
鑑定結果很快出來了,不僅確定所有的骨骼均是男骨骼,而且還給出了其年齡在40歲以上的結論。也就是說,這些遺留下來的三十多塊骨骼都是包公的遺骨。後來安醫大解剖教研室對這些骨骼進一步檢測,確定包公應是中等身材,即165釐米左右。
當時,包公第三十四世孫包遵元率人將遺骨運到包公老家肥東文集公社龍山大隊準備埋葬。可是,特殊時代裡,當地的公社書記卻以“搞封建宗教活動,大包村的土地不能讓封建社會的孝子賢孫給抹黑”為由不允許包公的屍骨下葬,要求從哪拉來送到那去。
包公千年的忠魂,卻得不到一抔黃土!當天夜裡,包公遺骨孤獨地在野外獨對星月。
包遵元只得找來一位專幫人搞運輸的老鄉,將包公及其子媳們的骨頭箱子裝上了小板車,又拉回到合肥,搭了間披廈擺放。
兩年過去。包遵元一直想著要讓自己的先人入土為安。
掛念包公遺骨的還有大包村的包公後人包先正。
1975年12月23,包先正和女婿趕著
驢車到合肥來運飼料。他便和包遵元商量:趁風聲較松還是偷偷運回去安葬。可是要將11口棺材運回,太顯眼了,只能採取合併的方法。最後,除了裝有包公遺骨的棺材沒動,其他的完全合併到了1口棺材裡,2口棺材秘密運回老家。
一天深夜,大雪紛揚,一行人潛上龍山,將包公遺骨偷偷地埋了。為了不被頭頭髮現,包公墓只隆起不足二尺,當偷葬包公遺骨的一行人離開山坡時。大雪已慢慢覆蓋一切。
是哪些人偷偷參與了埋葬?今天,許多專家在打聽,但這是一個謎。
永久的遺憾永久的追思“文革”結束後,人們提議合肥重修包公墓,政府也非常支持。1982年,包公研究專家、合肥市文物管理處的程如峰找到負責包公安葬的包先正,在他的帶領下,找到了龍山包公墓。但他沒有說明此行的目的,這或許留下了永久遺憾。
1986年,新的包公墓在包河畔的包公祠旁邊建成。人們期待著將遷葬在大包村的包公遺骨遷過來,讓更多的人去走近這廉正為民的千古清官。
當大家找到當初偷葬的那塊墓地,把土挖開,意外的事情又發生了:先前的兩個木棺匣子不見了,卻從墓裡
出了粘滿泥土的陶罐,總共11個。其中最上面擺1個,下面擺2個,再下面4個1排擺了2排。但陶罐中卻全部空空如也。
這到底發生了什麼呢?負責包公安葬的包先正已經辭世兩年了。
程如峰趕緊找到包先正的親子包訓祥。可包訓祥也一無所知。當年,偷葬老祖宗遺骨的大事只給包先正去辦,他為人正直,守口如瓶,從未跟任何人說過。
如今,在包公園內的包公墓內,人們瞻仰的是當初做檢測取出的35塊包公遺骨。這也許是永久遺憾,但這不影響人們對包公美德的追思,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