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狀元府搶救刻不容緩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歷史文化名城壽縣人文遺存豐富,但搶救與保護也是巨大工作。一代名臣孫家鼐的“狀元府”淹沒在歷史風雨中,搖搖倒,搶救刻不容緩。
十年後的一次探尋第一次去壽縣是十幾年前,當時我們在淮南學習,與同學楊禮兵等晚上在大街上吃麻辣燙喝啤酒,約定第二天去古城壽縣,看看古城牆,看看孫家鼐的狀元府。
到達時節是壽縣洪水消退季節,城門內外都是防洪袋。我們在城牆上轉了一圈,坐在地上研究一番後得出一個結論:始建於宋朝的壽縣古城牆之所以沒有在拆牆大中扒掉,是因為它有防洪作用。洪水氾濫時,只要關上城門,滴水不入。經常發生的洪災為壽縣人民保存了古城牆。如此討論一番後就回去了。這一次,沒有見到孫狀元家房子,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城外綠柳嫋娜的情景。
探尋孫狀元府一直是我的願望。沒想到,一耽擱就是十幾年,時間真是匆匆。從合肥坐汽車,到到壽縣車站,打車進城,還有十元的路程。心中納悶,一個縣城的汽車站造得這麼遠幹嘛?也許是,歷史文化名城講究多吧。
通過南牆門進城,在幾條街巷裡隨意穿行。沒有想象中那種十足的古古香,許多門面的招牌也是電腦字體,幾條街巷甚至顯得很髒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與大理等城市比較,壽縣在整合資源,合理規劃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身在府中不識府在安徽的眾多城市中,壽縣的歷史是悠久的。它古稱壽,自楚考烈王公元前241年遷都於此,曾10次為郡,並屢為州郡治所。2100年前大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有一句話:“郢之後徙壽
,亦一都會也。而合肥受南北
,皮革、鮑、木輸會也。”這一段話表明,楚國都城從郢(今湖北荊州城北5公里紀南城遺址)搬遷到壽
,並且形成一個大都市,而且輻
到了合肥,木材、皮革、鮑魚等,都在合肥
換。
因為這樣的歷史積澱,壽縣有許多人文古蹟,有些保存下來了,有些在歲月中消失,有些則期待搶救。
狀元府就是期待搶救的歷史遺存。
一打聽,都知道狀元府,說在古城北大街。但都補充地告訴我,已經很破舊了,住的都是老百姓,沒看頭。我心中吃驚,估計像20幾年前安慶的趙樸初故居一樣,居住的是平常百姓家,終響的是鍋碗瓢盆的聲音。
遠遠看到城北大街東側一片居民區中有高高聳立的古房子,飛簷翹角的面貌依然可見。從一條小巷進去,身處錯亂的高樓之間,卻找不到它。詢問一位買菜回來的市民吳女士,說這就是狀元府。
“怎麼連一個大門都沒有?
“拆了,六十年代拆的。”吳女士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她告訴我大門的位置,座西朝東。狀元府一共有多少間,她也說不具體,但是現在住了80多戶人家。
挨家挨戶穿行,狀元府的往昔風貌還是能辨認的。高大的青磚牆,木樑石雕都顯示了它曾經的顯赫。保存得最好的是兩家人居住的小姐樓,上下兩層,厚實的木板,緻的木窗。在這裡生活時間最長的一位老
告訴說,小姐樓前面是一個四合院,現在院子裡也蓋起了房子,石板地面鋪上了水泥。
出一塊厚重的青石長條,光滑的石面現實了歲月的久遠,老
告訴說那是下水道。她比劃著下水道的走向,為狀元府的規模與設計讚歎不已。
昔的“太傅第”這座狀元府何時建造的?是什麼樣的背景下造的呢?
狀元府旁邊就是壽縣文物局,我想他們一定有相關的詳細資料。走進去詢問,文物局也沒有這方面的資料。
繼續在街巷詢問。壽縣文廟保存得古古香,門口有人在叫賣假名家字畫,最低五十元一張,市民爭相購買,看來古城人對傳統文化是
熱愛的。裡面有許多老人在下棋,打牌,詢問狀元府,他們都很熱情,你一言他一語說起來。
“狀元府”是坊間叫法,它真正名字是“太傅第”始建造於1908年,這一年,八十二歲的孫家鼐被賞為太子傅,在老家壽縣城北街建“太傅第”不僅規模大,裡面還有皇上頒賞的御書及諸多珍品。
1859年,古城壽縣轟動了,32歲的孫家鼐高中咸豐九年中己未科一甲一名。家鄉人還傳他試考的一個故事,在殿試時,也許是緊張,他把漢代名儒董仲舒的“舒”字寫成了“書”字,10位閱卷官竟未發覺。咸豐也沒發現,金殿唱名,孫家鼐中了狀元。這當然是筆誤,可在科舉中是大事。不過,他的才華是深得皇帝賞識的,殿試時,咸豐命他以大清六代皇帝興隆為題撰聯。須臾之間,他當即
出聯語:億萬年濟濟繩繩,順天心,康物
,雍和其體,乾健其行,嘉氣遍九州,道統紹羲皇堯舜;二百載綿綿奕奕,治績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慶雲飛五
,光華照
月星辰。
高中後的孫家鼐後受修撰,入值上書房。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他奉慈禧召至西安,起任禮部尚書。1906年,清政府宣佈立憲,設立資政院,孫家鼐出任總裁,召諸臣輪班進講。他撰尚書、四子書講義以進。1908年2月,封賞為太子傅。
孫家鼐最大的貢獻在於教育,他是中國創辦高等教育的先行者之一。1896年,他給朝廷呈上著名奏章《議復開辦京師大學堂折》,明確提出籌辦京師大學堂的“六事”提出了“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果然,光緒帝頒諭,任命自己的老師——時為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的孫家鼐為管學大臣,實際就是教育最高行政長官。
亟待搶救的狀元府當前,各地大興建設,鋼筋水泥大樓林立,但是缺少文化的城市則是沒有靈魂的。像狀元府這樣的古建築更是一個地方書香濃郁的歷史符號。
孫家鼐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臣,是北大創始人。他留下的“狀元府”更是難得的文化元素,是供後人瞻仰的歷史遺存。
壽縣當然不缺文化,但狀元府這樣的建築業要儘快搶救。我一直覺得,即使是世界最高的樓,只要具備經濟實力,各地都是能建起來的。但從歷史深處,帶著無限榮耀走來的“狀元府”不是什麼地方都能建的。如果從隋煬帝大業中設進士科試考算起,整個中國文“狀元”也就800多人。這中間,安徽籍可考的狀元41人,分別在15個縣市。也就是說,在安徽,你經濟再強大,有資格“修建”狀元府的也就15個縣市,並且有些地方本就沒有狀元府的遺存蹤影。
壽縣狀元府不是一般的人文資源,但居住在裡面的百姓之家由於缺乏統一管理,存在私自改造,肆意建設現象。目前,遺存尚在,還有見證昔府第榮耀的老人可以提供記憶。所以,搶救還是來得及的,但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