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放不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放下,一個很簡單的動作。我們每天都會在不經意間重複的去作,比如放下報紙,放下碗筷,放下書包…但當放下這個簡單的上肢動作被引申到人的思想之後,就變得複雜得多。因此我就想神永遠要比物質多變,難以琢磨。

講個陳舊的故事說有兩個和尚決定從一座廟走到另一座廟。他們走了一段路之後,遇到了一條河。由於一場暴雨,河上的橋被沖走了,但河水已退,他們知道可以涉水而過。

這時,一位漂亮的婦人正好走到河邊。她說有急事必須過河,但她怕被河水沖走。

第一個和尚立刻揹人,涉水過河,把她安全送到對岸。第二個和尚接著也順利渡到對岸。

兩個和尚默不作聲地走了好幾里路。

第二個和尚突然對第一個和尚說:"我們和尚是絕對不能近女的,剛才你為何犯戒背那個婦人過河呢?"第一個和尚淡淡地回答:"我在好幾里路之前就把她放下了,可是你到現在還揹著她呢!

故事想說明的無外乎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心寬廣,思想開朗,遇事拿得起、放得下,才能永遠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可我想故事的解讀並不一定只有這一層涵義,就故事本身而言,放不下的難道就錯了嗎?一個和尚因為犯戒近女,而另一個產生疑問和不解,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放下的和尚心裡想的是蒼生有難不能不幫,放不下的和尚想的是佛門清規戒律還當不當守?思想的複雜就於此。想的問題出發點不同,所言所行也就不一樣了。

在紅軍時期就有過類似兩個和尚的故事。對待中國的紅革命,當時的領導人認為應該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民族解放運動,所謂有道伐無道,在軍事行動中放不下正規戰的軍事思想,在第五次反圍剿的時候遭遇到了失敗,而作到了放下,引導紅軍長征進行戰略轉移,就在那時還對轉移長征產生爭論,認為放棄經營多年的紅據地是背叛是逃跑主義,對紅軍的未來產生歧義。一個是放不下對革命的高尚情節和美好初衷,一個是放下了迂腐的循規蹈矩,遵循生存第一原則。鄧是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延續者,這話一點不假。在改革初期,再次出現兩個和尚爭論,一些領導人在懷疑中國進行的改革開放是不是一場資本主義復辟,放不下馬列情節放不下曾經為之奮鬥一生的人生理想,而鄧放下了,言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於是又次展開一場到底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大討論。最後的結果,現在看來又是資又是社。

放下和放不下其實都沒有錯。不能說放下了就是坦蕩,放不下就是常慼慼。比如西方免費遊海灘,中國人放不下觀念,你不能說西方人就是君子懷,而國人就是小人心態吧?有人在網絡上展示豐就是坦蕩,我在這裡一百個瞧不起就是常慼慼?心愛的人離去,回想往情投意合朝夕相處悲痛難以言表,不能說是常慼慼?子屍骨未寒,這邊就娶新人不能說是坦蕩蕩?

我們一生要學的是如何放下,放下什麼?正如尼爾·唐納·沃許在《與神為友》一書寫道:“我不會‘抓緊’任何我擁有的東西!我學到的是,當我抓緊什麼東西時,我才會失去它,如果我‘抓緊’愛,我也許就完全沒有愛,如果我‘抓緊’金錢,它便毫無價值,想要體驗‘擁有’任何東西的惟一方法,就是將它‘放下’”放下並不意味著放棄。放棄是絕對的,放下是相對的。我們要學的放下簡直可以算是一門學問了。其實放下是過程,放不下的是永恆。就如西諺雲:“上帝為你關掉一扇門的時候會同時打開另一扇窗子。”你放下的是一扇門,放不下的是尋求光明,所以上帝才會給你打開另一扇窗。說回兩個和尚的故事,背女人過河的和尚放下的或許是女人,而另一個和尚放不下的是那顆向佛的心。

該放時放,不該放時就不放,才是君子坦蕩蕩。該放的不放,不該放的放了才是小人常慼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