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十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最後,迦羅又讓人抬上來一簍又紅又大的石榴。

陽平公主見了這麼大個兒的石榴實在稀罕。聽說是獨孤氏親自剪枝理果成的,立馬就要嚐嚐鮮。

迦羅就著僕人遞上來的白銅盆子洗了手,挽了袖子親手給老太太陽平公主剝了一個,就見裡面的紅石榴籽兒紫紅紫紅的,如同摞在一起的紅寶石般閃著瑩光,甚是喜人。迦羅將剝好的石榴遞到陽平公主手裡,陽平公主笑呵呵地嚐了嚐,一面不停地誇味道好,一面令孝伯和幾位夫人都嚐嚐。

孝伯見老母親興致這般好,又見獨孤氏為人喜俏持重又頗知大禮,說話直把老孃逗得前仰後合地樂,心下自然高興。

眾人在老太太屋裡說笑了一會兒,宇文孝伯請楊堅來到前面的小客廳用茶說話,迦羅留在後廳繼續陪老太太說笑。

獨孤迦羅看他們去後,和孝伯的兩位家眷一起又逗老太太開心了一會兒,因見兩位夫人正忙著招呼諸事時,便附在老太太耳邊上,把求老太太為自己女兒做媒的事低聲說了一遍。

老太太聽說迦羅求她為楊家的女兒作媒,喜眉笑眼地一口應承了。可是一俟聽說對方竟是武帝的長子時,因知道皇家無私事的規矩,一時又顯得有些猶豫了。可是當迦羅說起這門親事原也是李娘娘的意思,李娘娘也想託老太太的大面子促成時,老太太又出笑意來。

迦羅又說,娘娘不便出宮,令自己捎話說,事成後孃娘再重謝大媒。老太太一時笑得滿臉光彩:“咳!豈敢!豈敢!請國公夫人代我稟報娘娘,蒙娘娘見愛又信得過,臣妾一定盡心辦好此事!”又笑呵呵地說“這可是天下第一媒啊!一家是太子太保獨孤大人的外孫女、三代國公之家的千金小姐;另一家竟是大周陛下的皇長子!不是我敢攬下這樁好事兒,說來,我和老太后自小就是好姐妹。我去提這個親,想老太后還不會駁了我這張老臉,所以才敢應承下。”迦羅又暗囑老太太:此事辦成之後,再令眾人知曉更穩妥些。老太太點頭道是,老太太不糊塗,這樣的大事,萬一沒張羅成,卻張揚得眾人皆知,不獨娘娘和獨孤迦羅面子上不好看,就連她和老太后也會大失臉面的。

客人大多來到郡公府後,忽聽外面報說:宮裡李娘娘有賀壽禮物賞來。

大周后位一直虛設,李娘娘實際掌管後宮多年,她的賀壽禮,自然也含有陛下的意思。

宇文孝伯急忙帶領夫人和子女出門謝恩,親自接過賀禮,也不敢就開封,雙手一直捧到來到老孃面前。

當他奉了母命把那用黃緞子包了好幾層的壽禮小心翼翼地打開時,眾人都圍上來看是什麼?只見裡面是一套羚羊羔做的背心暖膝和暖襪,另有一頂銀獺皮的暖帽。

這幾樣都是世上極難得的極品皮縫做的。手兒觸摸上去,覺又暖和又輕柔如水似夢。攏在掌心,偌大一件背心竟能從指縫裡拽出去。

這就是傳說中的西番寶物。

天說話就涼了,上年紀人都怕冷,有這三樣穿在身上,從頭到腳都會到既暖又軟,若無物般。

禮物倒也有限。重要的是這樣珍貴異常的禮物是掌管後宮的李妃娘娘賜給老太太的。這便顯得要緊了。

宇文孝伯望著喜眉笑眼的母親,不知何故,心下突然有些沉甸甸的起來…

宇文老太太做事一向利索。

壽宴的第二天晚上,老太太對孝伯說好些子沒見老太后了,說明天要進宮去覲見一番,順便當面謝李妃娘娘和陛下的厚恩。

宇文孝伯聞言,忙和夫人商議著備下了幾樣覲見叱奴太后和李妃娘娘的回禮。第二天一早便令管家套好了朱輪高車侍候。老太太一臉喜氣地著了九命大妝和官服,孝伯派了三四個下人跟著,由幾個親兵護著一路進宮去了。

老太太原是前朝大魏的公主,打年輕時就跟父兄和丈夫宇文測碾轉南北,經歷了從北魏到西魏,又歷經了大魏江山移主成了宇文氏和高氏的江山。耳聞目睹朝廷家國的風雲詭譎、朝生暮死的紛爭殺伐。人情練達、世事明上,實在比兒子孝伯更透澈敞亮。

她豈不知楊家和自己兒子並非一黨?今兒揹著兒子成全楊家的這門親事,不是老太太愚鈍,恰恰是老太太的明世故和深謀遠慮:她養大的兒子,當然清楚兒子的情,不僅言行耿直,為人行事也從不知藏鋒掖芒。得罪一人打堵牆,相與一人鋪條路。她想悄悄為兒子鋪下一條不意之時的路。

而且,楊家這門子親事,只怕誰也阻攔不了的。既使自己不肯做這個媒,憑獨孤氏那樣玲瓏活絡的一個人兒,也會去另託一個老太后肯聽的人來做這個媒——比如尉遲迥的老母親、大周國的大長公主!

還有,宮中李娘娘是武帝患難多年的夫,她的兒子魯王又是武帝的長子。只怕往後難料的事還多著呢!若能促成此事,老太太便為兒子多鋪了一條進退之路。再說了,即使人家楊家的女兒做不了魯王妃,也必會嫁給朝中別的一品三公之家!最有可能的恐怕就是三代出將入相、一門數十人垂朱拖紫的附馬世家——尉遲府上;要麼就一定是世代王公的柱國大將軍李虎的子孫!

既然如此,何不借此設法成全相與,反倒同時得罪楊家、獨孤家、李妃娘娘甚至陛下呢?

叱奴老太后見老姐妹、前朝北魏陽平公主宇文老太太進宮來敘舊,實在是高興。拉著手兒問長問短,半晌不肯放下。

老太后道:“老姐姐只顧在家享清福呢,這麼久也不肯來宮裡陪我說說話?”宇文老太太笑道:“老太后現在是天下第一貴人,幾番想來,都怕打擾了你。”太后笑道:“在宮中,雖說有眾多的兒子媳婦、孫子和孫媳婦們陪著,怎比得咱們老姐妹在一起說話自在?你不肯來看我,倒有理了?”宇文老太太笑起來了:“太后啊,你以為如今你這皇宮大院還是當初你們家那大將軍府的門坎,誰想來就能來得的?如今,我一看見你們家那麼高的門臺,還有那成千上百拿刀帶劍一臉正經的把門小子們,我這心裡就撲嗵撲嗵直跳!還真怕哪個小子把我當要飯化子給轟了出去呢。”老太后不住大笑起來:“還是那樣一張利嘴!虧你還是皇家公主,什麼沒見過?如今裡外都是你的理了。好哇,我倒要看看,是哪個不要命的小子敢攔你這位老封君、堂堂的平陽公主的,看我不拿柺杖敲斷他的小腿子!”兩人開心地大笑一通後,太后嘆氣道:“唉,說來,這深宮重院、榮華富貴的子,我怎麼覺得倒不似當年那無拘無束的好!姐妹們隨時都可以串串走走,也沒有那麼多的規矩,也沒有人來拘謹咱們娘們姐妹的。年輕時,和他們男人一樣的騎馬拉弓、殺牛宰馬的什麼沒見過沒做過?這會兒子倒是輕閒了,可姐妹倒不如當年走動的勤了!我實在也不好出宮驚動你們。可是你倒好,也不知是你人懶了,還是忘了我這個妹妹了。”宇文老太太笑道:“妹妹怪的有理。想想當年咱們年輕的時候,男人家成年累月在外面打仗,咱姐妹們、孃兒家扯兒帶女的天天聚在一起,倒也忘了男人們在外面是死是活、是傷是殘。這會兒可倒好,小子們長大**了,也封將拜相、功成名就了,家家都是金奴銀婢的成群結隊,高車大馬的成閒在那裡,人卻懶得出門了!”老姐妹倆說笑了一會兒,宇文老太太就把獨孤迦羅託自己做媒,想把楊家長女麗華說給皇太后的長孫魯王的話頭提了出來。

老太后心下原本就愛見獨孤迦羅。不僅因為迦羅一向敬重叱奴太后,出入宮掖總不忘先到皇太后這裡問候一番。更主要的原故是,當年叱奴老太后在後宮與明帝的生母姚夫人的姐妹關係也比別的姐妹格外親密。迦羅的大姐孤獨皇后兩口子和武帝兩口子自然也比他人親密些。所以,明帝臨終前才會把帝位傳給武帝而不是別的兄弟諸王。

老太后見宇文老太太來為迦羅的女兒和魯王提親,立馬樂呵呵地笑道:“我見過麗華那丫頭,不僅端莊知禮,模樣比她的皇后姨媽生得更好看、也更有福相。嗯,她做我的孫子媳婦我當然喜歡。只是勞動老妹妹親自跑來保這個大媒,今天我要先謝謝你這個大媒人才是!”宇文老太太笑了起來:“我就算定了老姐姐不會駁了我這個老臉的。”老太后笑道:“雖說咱們老姐妹沒讀過什麼書,可也知道皇家無私事的規矩。想來這件事歸終還是兩個孩子的親事罷了。咱老姐妹倆就做它一回主,想陛下也不會因為你來保這個大媒、我替他挑了個孫子媳婦,就會說咱們是干預朝政,一定就不肯給咱們老姐妹這個面子吧?”宇文老太太樂呵呵地點頭稱是。

中午,老太后留宇文老太太在宮中用了酒飯。下午在宮中小憩了一個時辰,又攜宇文老太太遊了御花園,一起看了宮裡的鼓樂歌舞,又在宮中用了晚膳,聽了會曲,老太后才派了八名武士護著,八隻宮燈在前面照著,一直把老太太送到郡公府。

當武帝聞聽孝伯的老孃陽平公主親自進宮為魯王和麗華保媒的實情後,著實到詫異:猜不出隋公夫婦到底使了什麼法子,竟能夠打通宇文孝伯的老孃揹著自己兒子來做這個大媒?

其實,武帝心下早就有意魯王與楊家的聯姻了:麗華本人天生麗質、博好文學,且甚有後妃風範。楊家又系漢族大世族,這首先符合了鮮卑貴族入主中夏以來為了籠絡中原漢人而為皇室擇婚規定下的規矩。而楊氏家族中,麗華的先祖楊震自漢代時就是朝中太尉,麗華的外祖獨孤信御守隴蜀之地多年,因治理有方而被太祖親賜名“信”晉太子太保、大宗伯,曾拜大司馬,封衛國公、邑萬戶。麗華的兩個叔父,一個娶的是大司馬尉遲綱的妹妹,一個娶的是武帝的妹妹順陽公主。麗華幾個姑媽的夫家也俱是當朝文武大員。麗華的大姨媽是世宗明帝的皇后,四姨媽是柱國大將軍、唐國公李-的夫人。麗華的五個舅舅個個列侯封邑。

最要緊的是,知子莫如父。武帝清知長子魯王天溫弱。而當今皇族宗親中,自太祖以下九位兄弟諸王和幾位侄輩諸王中,實在不乏文韜武略過人之輩,而且更有幾個對大位頗有覬覦野心者。若魯王背後勢單力薄,只怕將來決不是那些人的對手。

因而,想要扶魯王為儲的話,就必得先為他選定一個孃家勢力龐大的王妃做為後盾。當然,武帝並非不清楚,后妃孃家的勢力過重,自然會有外戚干政之虞。但只要分割大冢宰、大司馬等軍政和朝政大權分別於幾幫勢力和諸王諸公,另外只要限制楊堅本人的權勢不可過重,便可保社稷無虞。

武帝決定:立即聘定楊麗華為魯王妃,同時詔敕籌辦大婚事宜。

當宇文孝伯得知楊家與陛下的兒女聯姻竟是自己母親做的大媒,而且還是母親攛掇叱奴老太后促成此事的真相後,臉都變青了。然而,事已至此,他只有啞巴吃黃連了。

當隋公夫婦攜著厚禮來府上拜謝大媒時,宇文孝伯滿臉是笑,心下卻咬牙道:“姓楊的,你別得意的太早!我清楚你最終的打算是什麼!只要我在朝一天,你就別想得逞。”楊堅一臉的憨笑,言語神情誠懇真摯,再三謝宇文老太太陽平公主和孝伯的成全。

兩人在前庭論說著家務閒話和兒女瑣事,獨孤迦羅在後庭老太太屋裡的說笑聲不時傳到小書房來,使氣氛多少緩和了一些。

孝伯心想,只要阻止武帝冊立魯王為儲君,楊堅一黨後便無把持朝廷的可能。如此,彼此其實也犯不著整鬧得劍拔弩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