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風雲突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吳王,李恪。”聽到這四個字,長孫無忌猛一抬頭,臉上豆顆大的汗;李泰則是雙眼一瞪,臉上頓時一片死灰。
“怎麼了?”李世民依舊八風不動語氣平平,看著長孫無忌與李泰說道,“朕舉薦的人,不合適嗎?”沒人敢說話。
李世民笑了一笑,“司徒,魏王,你們是不想得太多了?”聽到這話二人如遭鞭笞各自一驚,長孫無忌慌忙拱手答道:“微臣沒有多想!微臣無異議…”
“兒臣也覺得,三皇兄吳王,比兒臣更加合適出任關西軍行軍長史一職。”李泰面如死灰,出班奏答。
世人皆知,在李世民的兒子當中,若論文武才能綜合實力,李恪絕對是最為出的。也許他的文韜不如李泰這麼炫目出眾,但李恪一向勤學,而且博學。上至天文地理下到儒道法釋諸子百家,無不涉獵。雖然沒有一項是
鑽出眾了的,但是也沒有一塊明顯的短板——這與李泰的區別,就相當大了!對於軍事韜略,李泰絕對是一無所知!
再者,此前高麗半島上三國爭鬥請求大唐調停,在那種風險關頭,李恪自高奮勇前往兇險萬分的異邦他鄉,擔任大唐的使節出面調停三國紛亂,而且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且不說功勞如何,光是這份膽魄,就已經讓李泰等人望其項背——而李泰呢?他只有文治之功,文治之名。於武功,他是一片空白!在李恪出使高句麗的時候,他還曾拍額相慶,暗暗歡喜終於少了一個頸敵,最好這個被父皇贊為“英果類我”的三哥,死在高麗別回來了!
第三個理由,李恪接替了忙碌在蘭州的李道宗,正式出任幽州大都督。除了是皇子,他還是封疆大吏,和秦慕白一樣鎮戍邊疆上馬治軍下馬治民——他本就是一名統帥。而且他一直幹得還不錯,大唐的東北邊疆尚算寧定,契丹、靺鞨、高句麗等族國雖是早已蠢蠢動,但攝於幽州之威都一直不敢犯邊造次!
第四個理由,李恪與秦慕白本就是一對稱不離鉈鉈不離稱的老搭檔,有默契,有情。出兵打仗可不是請客吃飯吵吵嚷嚷也無所謂,要是到了前線要是將帥不和見解不一,那便可能帶來滅頂之災。而這一點,李泰和其他皇子都未必敢保證。
出於這四個理由,還有比李恪更合適的人嗎?
因此,當李世民說出“李恪”的名字時,長孫無忌頓時絕望了;李泰,也當場認輸了。不服氣,不行。
而且現在又不是擺明了“競選太子”長孫無忌都無法拿“血統”說事來進行阻撓——曾經,這就是他最有力的利器。李世民不是沒有提過立李恪為儲的事情,可是長孫無忌一句“李恪身負前隋血統,且廢嫡立庶古來取禍之道”就把李世民的嘴都給封死了。
事已至此,長孫無忌、李泰,還能有何話可說?此刻他們都只在心中祈禱:畢竟現在不是正式確定太子人選,但願是我想多了!——千萬別是那個遠離朝廷淡出爭奪、非是嫡出的三皇子李恪,漁翁得利後來者居上!——那可就真亂了!
“嗯…”李世民長嗯了一聲,不經意的嘴角輕輕一挑,出一抹機鋒半
意味深長的微笑,馬上又道,“玄齡,你的意思呢?”房玄齡不
聲
站了出來,拱手一拜,“微臣認為,長孫司徒的提議,可行。陛下御點的皇子,也足以勝任。”
“臣等無異議!”眾朝臣們大吁了一口氣,連忙一起應道。
這其中,也包括站班的監國晉王,李治!
“這麼說,這件事情,就這麼定了?”李世民故意發問一句,不經意的看向長孫無忌與李泰。
為他人做嫁衣的覺,終是不好。此刻,不管長孫無忌的城府如何
深,臉上的表情已是相當難看。李泰畢竟年輕一些,遭逢這樣的巨大變故與突如其來的打擊,嘴
都快沒有血
了,都不知是怎麼站穩的。
“既然眾愛卿都無異議了,那好吧!——傳朕旨意。聖旨六百里加急下達幽州,命幽州都督李恪即刻火速回京覆命!暫由遼東道行軍總管程知節,接替大都督一職。”
“命左衛大將軍、百騎令李君羨暫卸其職,兼任檢校右龍武衛大將軍;與檢校左龍武衛大將軍秦通,即刻統領左右龍武衛十萬大軍出征。傳旨會州右衛大將軍李大亮,命其率軍匯合李君羨、秦通所部人馬,共計十五萬一同率部開往蘭州,共同聽命於秦慕白麾下!”
“戰情如火兵馬先行,不必等候吳王。”
“命,左龍武衛將軍尉遲寶琳,率朕御前羽林衛兵馬一萬,趕赴松州助戰尉遲敬德所部。命你父子二人統率川蜀兵馬渡越金川,助戰關西共伐吐蕃!”
“命,右龍武衛將軍程懷弼,率朕御前一萬羽林衛兵馬前往洮州,接替李大亮的職幹任檢校洮州都督,率領當地軍民,繼續追剿殘餘吐蕃匪眾,以保一方安寧!”
“命,原檢校右龍武衛大將軍秦斌為百騎監副令,暫代李君羨行百騎令之全權,但不必每到官署赴任。朕本當命你一同出征,但你兄弟三人身披孝重又有母親在堂,不可盡皆遠出,至少要留一子守孝侍奉高堂。就命秦斌留守長安丁憂守孝,以盡為子人倫之道!”
“朕,正式下旨,命秦慕白統率三軍弔民伐罪征討高原,發動對吐蕃最後一戰!凡應敵戰術用兵之法,可便宜行事;關乎軍政國策,須與行軍長史李恪相商決定。若有難以裁決之事,報予朝廷定奪方可行事!”
“三後,朕當親至軍營,祭祀天神壯軍賜行!犒賞三軍號令將士,開拔出徵!”
“臣等領旨——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
朝會散罷,眾文武魚貫離開武德殿。半空中陰雲密佈,寒風凜冽吹響宮闕。
眾文武,不約而同的縮緊了脖子快步而行。長孫無忌與李泰一言不發,各自走出了太極宮坐上轎子,徑直回家了。
房玄齡擰眉剪背緩步走在龍尾道長長的階梯上,抬起頭來雙眼微眯看了看天,獨自暗忖道:“事世難料、君心難測啊!誰會想到,吳王會在此時歸來?
…
冷月邊關,烽火連天;廟堂之上,也是風雲突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