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之憤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匹夫這詞一說出口便會讓人覺得有諷刺之意思,其實匹夫應該泛指平民百姓,只是中國文字有太多的引申意。易中天老師在品三國系列中的坐斷江南曾經這樣說道:“考慮國家人民的長遠利益,不要為一時一地一刻的面子,去吹自己什麼“取義不辱”諸葛亮說不要為匹夫之憤,有這句話墊底,我看那些憤怒的匹夫是可以休息了。”若真是就史論史倒是無話可說,但我從這最後一句“憤怒的匹夫是可以休息了。”倒使我聯想起很多。
國家是由各個利益集團組成。人到什麼時候都逃不開利益二字,無論是國家主義還是個人主義大多追逐的都是利益最大化。自然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想王國存在著,並不會因為“主子”英明而成為只可差遣卻沒有思維的禽獸之類的人,再說“主子”也未必事事聰明。學者顧炎武曾說過一句話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何不說“天下興亡,老闆有則”?為何不說“天下興亡,貴族有則”這樣的話來呢?想必支持一個國家或政黨的穩固基石就是這些不受人待見的匹夫。現如今所謂的匹夫之憤可以休息去了這話一出,這社會恐怕真的是要“和諧”了。想要達到社會和諧需要各方面的利益均衡。都批判資本主義剝削是人吃人的社會,可現在資本主義代表美國人民倒是比他的“掘墓人”要和諧,無論從教育到醫療到房改都要進步許多。為何如此?就是美國政府在經濟存在剝削的實際情況下對其治下民眾給予最大限度的利益均衡,無論是政治上和經濟上都有所作為,最大限度的達到各方利益都能謹慎接受的社會形態。這是真正的變通務實。而中國卻還在鬧某個利益集團的利益最大化,只有他們先吃飽吃膩吃煩之後才會考慮到其他的利益集團。於是這種不公平自然成為化社會矛盾的導火索,戰爭,動亂頻生,外亂內憂頻起。要解決匹夫之憤不單是要那些匹夫閉嘴,而是要匹夫把想發的憤怒大可說盡說完,說出來總比放在心裡更有利於均衡各個利益集團的政治需要。找到問題的的核心所在才可以更好的去解決。有不理解很正常,如果都理解了我倒覺得不是件好事了。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而令人奇怪的是,很多政府面對匹夫卻非但要奪其志,而且還要奪其命,甚至是把他閹割了再去羞辱他,等到大廈將傾卻哭著喊著國家興亡匹夫有則這樣的話來。
或許有英們要笑我不懂歷史不懂政治了,其實政治終歸是利益做祟。現就拿中
關係來說,有太多的匹夫之憤了,而有許多懂得變通務實的
英們卻嘲笑不過是逞匹夫之憤,若說匹夫之憤,我看倒先說說歷史上漢
汪
衛的寧汗合
竟是為中國存下一點血脈的,起碼一億華夏同胞生活在相對安寧的社會之中。蔣某人的攘外必先安內,實施的不抵抗政策竟是英明的。這不就是“不要為一時一地一刻的面子,去吹自己什麼“取義不辱””嗎?那時候是有匹夫之憤出來了,可如今匹夫不是匹夫成了主子了,聽到匹夫之憤倒不那麼悅耳的時候,便要匹夫閉上嘴一邊涼快去。我只說這個變通竟不是智慧,卻實是像在練了“葵花寶典”成了第三世界裡的超級大國全因為是揮劍自宮的結果。利益的蛋糕劃分一定不可以百分之三十的人佔有百分之七十的利益,五五開就不錯了,人的貪婪是沒有止境的。臺灣問題為什麼不好解決,就是因為有了執政的民進黨的本土化得到民眾的支持,若說臺灣民眾不支持民進黨純屬是扯淡,臺灣民眾害怕打仗倒是真的。而大陸的歷史從古至今始終是士族地主階級在掌握最高權利,從開始的一個皇帝做為代表領袖到後來的一個黨派,還沒真正做到政治平民化,政治平民化這也是中國政治未來發展方向。為什麼這麼說?就是因為天下興亡,匹夫有則。
英文化
英政治可以不受匹夫羈絆,但一定要去學會耐心傾聽和安心受到匹夫的監督。只嘴巴上說:太多的人不懂中國國情,想甩開匹夫,憑自己單幹!不是不能成功,是花費的代價會很大。只要是人都會有錯誤,蜀漢的英明主子劉玄德再後來不也是因為逞匹夫之憤導致後來的彝陵之敗,賠了
命又賠兵的嗎!改革開放的積疾已經漳顯,只是沒人敢揭出來罷了,卻只為顧全面子要求匹夫之憤滾開喊著和諧的口號,偷偷的去修正錯誤,這真是一錯再錯掩耳盜鈴的做派。我想應該務實的面對錯誤,洗心革面的認識錯誤,努力改正,求得匹夫民眾的諒解,以法治國才是上策,與其知道紙裡包不住火偏還要包它這又為何呢?